长者专区

成都“1234”工作法奋力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1-02-04 10:58:42 来源:成都市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治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履职、主动作为,创新“1234”工作法全面践行重拳治水、科学治水、系统治水、整体治水,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优,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由2016年的25%提升至100%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十三五”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特别是国考黄龙溪断面年度水质自有监测记录以来首次达到类。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锦江示范河湖建设成为全国第一批18个示范河湖建设点样板之一202011月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锦江黄龙溪断面水质提升到类表示充分肯定。

一、紧扣“一条主线”,深入贯穿重拳治水始终

始终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指示精神”作为重拳治水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强化顶层设计抓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锦江水生态治理的举措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思路,以出台《成都市三岔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完善制度体系,以制定《成都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成都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化顶层设计,以加大水污染防治目标考核权重倒逼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落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深化生产、生活、生态“三水共治”,全力让蓉城大地水更清、河更畅、湖更美。

二、坚持“两个并重”,充分发挥科学治水效能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与重点攻坚并重。一方面,突出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制定出台督察问题整改销号试行办法,严格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扎实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全市涉及整改的13301个生态环境问题完成率98.6%。其中,中央环保督察群众信访举报问题整改完成率99.7%,“回头看”群众信访举报问题完成率为98.9%;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完成率为99.3%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为95.0%另一方面,重点开展锦江水污染治理攻坚。制定实施《成都市锦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40项攻坚任务基本完成;新增考核断面73个,督促各区(市)县对33条支流逐一制定实施未达标水体达标方案或良好水体保持方案,实行分区分段包干管理,执行旬监测、月通报、季排名制度,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落实。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靶向治污并重。一方面,探索创新治理方式。创新出台入河排污口排查指导规范,建成成都市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统和手机排查APP,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无人船探测等科技手段采集入河排口信息768个。创新开展“环境监管+电力大数据”融合应用试点,成化水务、兰月科技等56家涉水企业已安装用电监管设备,科学高效管控企业。深化借智借力,委托清华、北大等高校开展黄龙溪断面达标攻坚战跟踪研究,深度分析水环境问题及主要污染源。另一方面,精准施策靶向治污。围绕“源头”治理,采用管道检测机器人等先进手段,对绕城内7000公里市政管网进行地下“体检”,运用非开挖修复等技术对病害管网实施原位修复。建成水环境监测站210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站17个、工业园区水质监控站34个,实现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体系全域覆盖。在整合全市企业工商、用电、税务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成都“数智环境”系统与市级部门、区(市)县相关平台通道,加快推动全市水环境实现智慧管控。

三、抓好“三源共治”,持续补齐系统治水短板

一是城镇生活污染源治理明显加强。全面完成《四川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实施项目,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88.5万吨/日,新(改)建污水管网1192公里。建成区内43个黑臭水体全部实施市场化管护,建成区外255个黑臭水体治理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71座,设计规模389.4万吨/日,主城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90%75%

二是农业农村污染源防治全面提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截至目前,新建农村污水收集池1354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69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25万吨/日,完成农村户厕改造53.2万户,农药、化肥施用量同比减少3%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8%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同时,投入25.13亿元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全市地级、县级、乡镇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100%99.86%

三是工业企业污染源防治持续巩固。严把工业环保准入门槛,依法关停取缔10+1”小企业42家,动态清理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6277家。以整治磷化工、制革等重污染行业为重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7年以来,全市关闭皮革生产线17条、淘汰制革产能180万标张,关闭四川省高宇化工有限公司硫酸生产线3条、淘汰产能45万吨。完成73家企业水污染清洁技术改造。完成15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排查整治23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问题,实现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四、健全“四大机制”,全面构建整体治水格局

一是强化全域河长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河长制工作责任体系的意见》,建立“市级河长主督、县级河长主治、基层河长主管”工作机制,健全常态化巡查、常态化整改、问题通报和追责问责的管理体系,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

二是优化水务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优化水务管理体制构建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的试行意见》,按照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管理理念对全域供水、排水、净水、治水实施闭环管理,构建覆盖水源地、水厂、用水户、排水户、污水收集、城市排涝、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河湖水生态治理的系统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三是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先后制定实施《成都市岷沱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考核激励试行办法》,截至目前,共计扣缴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1.72亿元,给予市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地政府激励资金5.85亿元。

四是构建全民参与机制。充分借助“民间力量”,积极引导49.17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污水治理、河道水生态修复等项目;开展“最美河湖”“最美护河人”“最美河道警长”评选,增强全社会护水意识;2020年以来全市7432名注册河长累计巡河99.38万人次,推动解决问题12642个;组建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注册志愿者50万名,充分凝聚全社会管水治水护水合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为抓手,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精准施策,以“钉钉子精神”系统治好水环境、用好水资源、护好水生态,为成都加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更加坚实的水生态支撑,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贡献更大成都力量。

成都“1234”工作法奋力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02-04 10:58:42] [来源:成都市] [点击量:] [关闭]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治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履职、主动作为,创新“1234”工作法全面践行重拳治水、科学治水、系统治水、整体治水,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优,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由2016年的25%提升至100%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十三五”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特别是国考黄龙溪断面年度水质自有监测记录以来首次达到类。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锦江示范河湖建设成为全国第一批18个示范河湖建设点样板之一202011月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锦江黄龙溪断面水质提升到类表示充分肯定。

一、紧扣“一条主线”,深入贯穿重拳治水始终

始终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指示精神”作为重拳治水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强化顶层设计抓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锦江水生态治理的举措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思路,以出台《成都市三岔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完善制度体系,以制定《成都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成都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化顶层设计,以加大水污染防治目标考核权重倒逼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落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深化生产、生活、生态“三水共治”,全力让蓉城大地水更清、河更畅、湖更美。

二、坚持“两个并重”,充分发挥科学治水效能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与重点攻坚并重。一方面,突出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制定出台督察问题整改销号试行办法,严格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扎实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全市涉及整改的13301个生态环境问题完成率98.6%。其中,中央环保督察群众信访举报问题整改完成率99.7%,“回头看”群众信访举报问题完成率为98.9%;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完成率为99.3%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为95.0%另一方面,重点开展锦江水污染治理攻坚。制定实施《成都市锦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40项攻坚任务基本完成;新增考核断面73个,督促各区(市)县对33条支流逐一制定实施未达标水体达标方案或良好水体保持方案,实行分区分段包干管理,执行旬监测、月通报、季排名制度,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落实。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靶向治污并重。一方面,探索创新治理方式。创新出台入河排污口排查指导规范,建成成都市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统和手机排查APP,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无人船探测等科技手段采集入河排口信息768个。创新开展“环境监管+电力大数据”融合应用试点,成化水务、兰月科技等56家涉水企业已安装用电监管设备,科学高效管控企业。深化借智借力,委托清华、北大等高校开展黄龙溪断面达标攻坚战跟踪研究,深度分析水环境问题及主要污染源。另一方面,精准施策靶向治污。围绕“源头”治理,采用管道检测机器人等先进手段,对绕城内7000公里市政管网进行地下“体检”,运用非开挖修复等技术对病害管网实施原位修复。建成水环境监测站210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站17个、工业园区水质监控站34个,实现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体系全域覆盖。在整合全市企业工商、用电、税务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成都“数智环境”系统与市级部门、区(市)县相关平台通道,加快推动全市水环境实现智慧管控。

三、抓好“三源共治”,持续补齐系统治水短板

一是城镇生活污染源治理明显加强。全面完成《四川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实施项目,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88.5万吨/日,新(改)建污水管网1192公里。建成区内43个黑臭水体全部实施市场化管护,建成区外255个黑臭水体治理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71座,设计规模389.4万吨/日,主城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90%75%

二是农业农村污染源防治全面提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截至目前,新建农村污水收集池1354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69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25万吨/日,完成农村户厕改造53.2万户,农药、化肥施用量同比减少3%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8%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同时,投入25.13亿元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全市地级、县级、乡镇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100%99.86%

三是工业企业污染源防治持续巩固。严把工业环保准入门槛,依法关停取缔10+1”小企业42家,动态清理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6277家。以整治磷化工、制革等重污染行业为重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7年以来,全市关闭皮革生产线17条、淘汰制革产能180万标张,关闭四川省高宇化工有限公司硫酸生产线3条、淘汰产能45万吨。完成73家企业水污染清洁技术改造。完成15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排查整治23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问题,实现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四、健全“四大机制”,全面构建整体治水格局

一是强化全域河长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河长制工作责任体系的意见》,建立“市级河长主督、县级河长主治、基层河长主管”工作机制,健全常态化巡查、常态化整改、问题通报和追责问责的管理体系,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

二是优化水务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优化水务管理体制构建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的试行意见》,按照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管理理念对全域供水、排水、净水、治水实施闭环管理,构建覆盖水源地、水厂、用水户、排水户、污水收集、城市排涝、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河湖水生态治理的系统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三是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先后制定实施《成都市岷沱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考核激励试行办法》,截至目前,共计扣缴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1.72亿元,给予市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地政府激励资金5.85亿元。

四是构建全民参与机制。充分借助“民间力量”,积极引导49.17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污水治理、河道水生态修复等项目;开展“最美河湖”“最美护河人”“最美河道警长”评选,增强全社会护水意识;2020年以来全市7432名注册河长累计巡河99.38万人次,推动解决问题12642个;组建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注册志愿者50万名,充分凝聚全社会管水治水护水合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为抓手,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精准施策,以“钉钉子精神”系统治好水环境、用好水资源、护好水生态,为成都加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更加坚实的水生态支撑,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贡献更大成都力量。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环保投诉热线:123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