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隆昌大力破解养殖污染问题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09-24 09:39:00] [来源:内江市] [点击量:] [关闭]

“为长效巩固整改成效,涉案专合社在完成既定整改措施的基础上,还新建了一座污水处理池。”9月15日上午,谈到涉及当地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信访件整改落实情况,隆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成刚如是说道。

8月29日,内江市接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信访件,反映“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农田安装下水道,破坏生态环境,且在夜间向农田偷排污染物,污染附近农田和盐津滩大河”。

接件后,隆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包案市领导赓即责成隆昌市农业农村局、隆昌市生态环境局、隆昌市水利局、隆昌市响石镇政府组成整改工作专班,第一时间派出调查组赶赴群众反映地点,推进该信访问题整改落实。

调查组经过多方走访调查,确认群众反映的事件主体“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系位于响石镇响石社区8组、龙口村7组交界处的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该专合社为占地61.24亩的规模化养殖场,目前圈舍存栏仔猪4000余头。

李成刚表示,经过调查组对专合社场区及周边群众的详实走访调查,发现专合社场区内仅有一根排水管道,管道出水口位于专合社北侧一座租用水塘边,水塘下游为其租用的农田。场区内的雨水和生猪饲喂余水未经分流,就直接通过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流入水塘,再往下游流入农田。

此外,调查组在现场核实时发现,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未按要求进行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记。且该专合社的粪污暂存坑防渗措施不完善,造成暂存坑下方条石堡坎缝隙处有污水渗出,通过排水管流入北侧租用水塘。隆昌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条石堡坎缝隙流出的污水及排水管排出的污水进行了现场采样,检测结果显示,采样水质超过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相关排放标准。

关于群众反映的“污染盐津滩大河”问题,调查组多方走访发现当地并无名为“盐津滩大河”的河流,群众所提到的“盐津滩大河”应为盐井滩(小地名)附近的龙市河,与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直线距离约1.3公里,该专合社场区北侧租用水塘、农田的地表水往下游流入一条小溪沟,最后进入龙市河。

“接到信访件当天,隆昌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便第一时间采集小溪沟入龙市河口上游250米处、下游360米处地表水。检测结果显示,龙市河水质为Ⅳ类且入河口上、下游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同时,将今年8月17日龙市河(响石段)出境断面水质分别与3月3日、6月18日、7月22日出境断面水质进行对比,均无明显变化。”李成刚告诉记者。

根据调查情况,整改工作专班立即对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涉嫌“未进行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记”“因防渗措施不完善造成粪污暂存坑内污水渗出并流入场区北侧水塘”等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并责成该专合社采取相关截流措施,切实防范排水管给附近水塘、农田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

整改情况如何?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9月15日上午,记者随隆昌市农业农村局、隆昌市生态环境局、响石镇政府工作人员来到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探访。

浇筑水泥、搬运钢架、焊接钢管……记者在现场看到,10余名工人正加紧修建污水处理池,各工艺处理池已初具雏形。污水处理池正对面的租用水塘里栽种了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水面较为干净。

“从接到整改通知起,我们便第一时间投入人力、物力,在场区内铺设临时管道(软管)接入沼气池,并新铺设一条转移管道,将经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及生猪饲喂余水通过转移管道接入沼气池,排水管仅作为雨水管道,实现分污截流。”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齐勇说。

此外,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条石堡坎污水渗出点下方设置一座污水收集池,将污水回抽至粪污暂存坑,同时将粪污暂存坑中的粪污再转移至沼气池,有效防止养殖污水流入水塘等外环境。“我们还在水塘内投放60000多尾鱼苗、种植150多平方米水生植物,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记。”曾齐勇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此次信访投诉,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意识到当下采用的沼气池污水处理工艺,已不能满足长期生产经营所需求的排污标准,因此该专合社投入200余万资金,在原有的沼气池基础上,新建一座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设计处理量为每日150立方米,预计在10月上旬建成。投入使用后,场区内污水会经过层层过滤、沉淀等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并达到相关排放标准。”曾齐勇介绍说。

走访中,记者随响石镇政府工作人员随机回访了数名被投诉专合社周边的群众,受访者均对整改措施表示认可,对调查处理工作表示满意。“政府的整改效率很高,被投诉专合社的态度也很积极,群众反映的生态问题得到了快速有效解决。”响石社区8组居民曾先生说。

“作为牵头整改部门,今后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执法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涉案专合社进行联合巡查,并长期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防止其再出现污水渗漏、排放超标等问题,确保此次整改成效不反弹。”李成刚表示。

长者专区

标本兼治:隆昌大力破解养殖污染问题

发布时间:2021-09-24 09:39:00 来源:内江市

“为长效巩固整改成效,涉案专合社在完成既定整改措施的基础上,还新建了一座污水处理池。”9月15日上午,谈到涉及当地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信访件整改落实情况,隆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成刚如是说道。

8月29日,内江市接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信访件,反映“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农田安装下水道,破坏生态环境,且在夜间向农田偷排污染物,污染附近农田和盐津滩大河”。

接件后,隆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包案市领导赓即责成隆昌市农业农村局、隆昌市生态环境局、隆昌市水利局、隆昌市响石镇政府组成整改工作专班,第一时间派出调查组赶赴群众反映地点,推进该信访问题整改落实。

调查组经过多方走访调查,确认群众反映的事件主体“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系位于响石镇响石社区8组、龙口村7组交界处的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该专合社为占地61.24亩的规模化养殖场,目前圈舍存栏仔猪4000余头。

李成刚表示,经过调查组对专合社场区及周边群众的详实走访调查,发现专合社场区内仅有一根排水管道,管道出水口位于专合社北侧一座租用水塘边,水塘下游为其租用的农田。场区内的雨水和生猪饲喂余水未经分流,就直接通过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流入水塘,再往下游流入农田。

此外,调查组在现场核实时发现,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未按要求进行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记。且该专合社的粪污暂存坑防渗措施不完善,造成暂存坑下方条石堡坎缝隙处有污水渗出,通过排水管流入北侧租用水塘。隆昌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条石堡坎缝隙流出的污水及排水管排出的污水进行了现场采样,检测结果显示,采样水质超过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相关排放标准。

关于群众反映的“污染盐津滩大河”问题,调查组多方走访发现当地并无名为“盐津滩大河”的河流,群众所提到的“盐津滩大河”应为盐井滩(小地名)附近的龙市河,与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直线距离约1.3公里,该专合社场区北侧租用水塘、农田的地表水往下游流入一条小溪沟,最后进入龙市河。

“接到信访件当天,隆昌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便第一时间采集小溪沟入龙市河口上游250米处、下游360米处地表水。检测结果显示,龙市河水质为Ⅳ类且入河口上、下游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同时,将今年8月17日龙市河(响石段)出境断面水质分别与3月3日、6月18日、7月22日出境断面水质进行对比,均无明显变化。”李成刚告诉记者。

根据调查情况,整改工作专班立即对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涉嫌“未进行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记”“因防渗措施不完善造成粪污暂存坑内污水渗出并流入场区北侧水塘”等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并责成该专合社采取相关截流措施,切实防范排水管给附近水塘、农田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

整改情况如何?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9月15日上午,记者随隆昌市农业农村局、隆昌市生态环境局、响石镇政府工作人员来到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探访。

浇筑水泥、搬运钢架、焊接钢管……记者在现场看到,10余名工人正加紧修建污水处理池,各工艺处理池已初具雏形。污水处理池正对面的租用水塘里栽种了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水面较为干净。

“从接到整改通知起,我们便第一时间投入人力、物力,在场区内铺设临时管道(软管)接入沼气池,并新铺设一条转移管道,将经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及生猪饲喂余水通过转移管道接入沼气池,排水管仅作为雨水管道,实现分污截流。”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齐勇说。

此外,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条石堡坎污水渗出点下方设置一座污水收集池,将污水回抽至粪污暂存坑,同时将粪污暂存坑中的粪污再转移至沼气池,有效防止养殖污水流入水塘等外环境。“我们还在水塘内投放60000多尾鱼苗、种植150多平方米水生植物,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记。”曾齐勇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此次信访投诉,隆昌淼沐杰养殖专业合作社意识到当下采用的沼气池污水处理工艺,已不能满足长期生产经营所需求的排污标准,因此该专合社投入200余万资金,在原有的沼气池基础上,新建一座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设计处理量为每日150立方米,预计在10月上旬建成。投入使用后,场区内污水会经过层层过滤、沉淀等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并达到相关排放标准。”曾齐勇介绍说。

走访中,记者随响石镇政府工作人员随机回访了数名被投诉专合社周边的群众,受访者均对整改措施表示认可,对调查处理工作表示满意。“政府的整改效率很高,被投诉专合社的态度也很积极,群众反映的生态问题得到了快速有效解决。”响石社区8组居民曾先生说。

“作为牵头整改部门,今后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执法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涉案专合社进行联合巡查,并长期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防止其再出现污水渗漏、排放超标等问题,确保此次整改成效不反弹。”李成刚表示。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环保投诉热线:123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