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民意”心中记,他们把技术送乡入户....
“婆婆,家里几个人?种了几亩地?身体怎么样?小孩在哪里上学....”,清晨的临江社区,省环科院驻村第一书记万鹏带领驻村工作队员黄雪菊、赵学,拿着户籍本走进农户家中,21天走访362户。这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正是为村民解“急难愁盼”的缩影。从“老人看病报销比例”到“菜地化肥用量”,驻村队“三十问”工作法涵盖民生、生态、产业三大类问题,建立362份电子档案,精准定位10户防返贫监测对象。
脚下沾泥土:把“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
生态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结合点。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让环保技术、环保专家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力支撑?在排查走访过程中,结合工作经验,驻村工作队还实地调研社区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厂运行维护和污水管网收集情况,从精准溯源、治理技术方案、风险隐患管控等多方面着手,商讨推动解决农村污水治理“作战沙盘”。
长期致力于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研究,万鹏在农村产业发展、农业污染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会议室到田间地里宣讲,他说:“我们帮扶不仅要对当地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更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里落地生根。”
心中有群众:家门口的事“马上就办”
在秦家寨村,驻村队员刘晓聪走访发现,秦家寨村部分干道长期缺少照明设施,村民夜间出行安全隐患大,为切实改善和方便群众的用电照明,驻村工作组实地勘察,精准标注各村民小组道路状况、人口密度等数据,科学规划路灯布点方案。省环科院作为定点帮扶单位,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要求,为群众购买30盏太阳能路灯。
“家门口安装了路灯,晚上再也不用摸黑走了,以前在河边我们就怕踩空。”亮起路灯,暖了民心,村民们十分高兴。
(刘晓聪在手机App填写农户信息并在入户排查访谈时讲解相关政策)
刘晓聪是省环科院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方面科研技术人员,时常走进乡间田边,开展污染物监测与解析研究。从环境保护一线到乡村振兴一线,她深知,乡村振兴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是心与心的连接。从村民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转运,努力推动村民饮用水自来水管网建设、村道修缮各类事项。一年来的相处,村民们对这位文质彬彬的女博士刮目相看。“这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我们要从一盏路灯到一方水土,群众的满意才是对我们驻村工作最大的认可。”刘晓聪十分感慨地说。
乡村振兴的考卷上,四川省环科院驻村工作队正用科技之笔书写“绿富同兴”的答案。当村民人人喝上清甜的水,当太阳能路灯照亮晚归的笑脸,最美的风景,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实的帮扶,是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