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法 红原县迈出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步伐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12-07 17:35:43] [来源:阿坝州] [点击量:] [关闭]

红原县位于黄河上游,黄河水系占全县流域面积的79%。近年来,红原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保护责任,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切实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减法”,不断提升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扎实开展河(湖)长制,消灭四乱行为做减法。按照“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红原县共设立县级河(湖)长14名,乡(镇)级河长74名,落实河道管护员91名。以开展河湖“清四乱”、加强河湖基础工作为重点,严格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不断加大河湖管护力度,完成54条河道管理范围划界、“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及规模以上河流岸线管理与保护,县域水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共巡查1642次,发现问题59个,已全部完成整改。

科学规划项目建设,提升生态质量做加法。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山雪山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生态治理方面。投资2400万元,开展白河瓦切镇段河滨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瓦切镇塔林段水生态保护项目。污水治理方面。投资1500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管网改造,于今年7月完工。垃圾治理方面。累计投资7600万元,建成10座垃圾压缩中转站和垃圾焚烧厂,使全县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置,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奠定了良好基础。重点生态建设方面。通过2017年、2018年、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2019年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2020年省级林业草原防沙治沙项目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投入资金15400万元,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治理11.18万亩,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极大提升了红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

落实落细制定政策,降低生态风险做减法。抓好污水治理。启动入河排污口排查,编制《红原县入河排污口整治报告》,共计摸排出辖区内排口90处,其中雨水及自然水排口48处、污水及雨污混排口42处。加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现状调研,逐步开展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抓好固废管理。加强联合执法,对各领域进行拉网式排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做到立行立改,坚持“回头看”,确保落实到位、整改到位。抓好大气监管。以大气污染监管专项行动为契机,不断巩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截至目前,红原县环境空气质量优210天、良104天,优良率98.7%。抓好湿地、林草、超载过牧治理。制定《红原县治理草原超载过牧工作方案》《红原县2021年省级湿地生态补偿实施方案》《红原县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21-2025年)实施方案》等,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资金164.25万元,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等难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立足生态推旅游,增强文旅产业做加法。深入发掘多元文化内涵,促进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有机结合,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红原旅游特色品牌。按照“全域、全时、多元景区”目标,全面整合资源,建机制、筑平台、创模式、优规划、出标准,倾力打造“红色草原、江河之源、牦牛家园、自驾乐园”品牌。截至目前,俄么塘花海、月亮湾、日干乔已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升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依托“大九寨”旅游腹心区、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核心区的地理优势和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然美景”吸引四海游客,以“吃牧家饭、住牧家帐篷、享牧家乐”为载体,将过境观光型旅游转变为参与性、体验性、娱乐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培育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草原民俗风情、体验游牧生活于一体的新兴产品和发展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保护和开发影响力大、具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旅游景区景点以及红原麦洼锅庄、麦洼藏戏、百汪弹唱、唐卡绘画、藏医藏药、藏式围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成功打造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保护性开发亚克夏山红军烈士墓、日干乔大沼泽、刷经寺革命烈士陵园等12项红色遗址,建设长征干部学院分院日干乔教学点,建成上规模牧家乐18家,家庭旅游示范户170余家。

长者专区

做好加减法 红原县迈出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步伐

发布时间:2021-12-07 17:35:43 来源:阿坝州

红原县位于黄河上游,黄河水系占全县流域面积的79%。近年来,红原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保护责任,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切实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减法”,不断提升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扎实开展河(湖)长制,消灭四乱行为做减法。按照“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红原县共设立县级河(湖)长14名,乡(镇)级河长74名,落实河道管护员91名。以开展河湖“清四乱”、加强河湖基础工作为重点,严格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不断加大河湖管护力度,完成54条河道管理范围划界、“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及规模以上河流岸线管理与保护,县域水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共巡查1642次,发现问题59个,已全部完成整改。

科学规划项目建设,提升生态质量做加法。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山雪山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生态治理方面。投资2400万元,开展白河瓦切镇段河滨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瓦切镇塔林段水生态保护项目。污水治理方面。投资1500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管网改造,于今年7月完工。垃圾治理方面。累计投资7600万元,建成10座垃圾压缩中转站和垃圾焚烧厂,使全县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置,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奠定了良好基础。重点生态建设方面。通过2017年、2018年、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2019年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2020年省级林业草原防沙治沙项目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投入资金15400万元,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治理11.18万亩,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极大提升了红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

落实落细制定政策,降低生态风险做减法。抓好污水治理。启动入河排污口排查,编制《红原县入河排污口整治报告》,共计摸排出辖区内排口90处,其中雨水及自然水排口48处、污水及雨污混排口42处。加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现状调研,逐步开展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抓好固废管理。加强联合执法,对各领域进行拉网式排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做到立行立改,坚持“回头看”,确保落实到位、整改到位。抓好大气监管。以大气污染监管专项行动为契机,不断巩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截至目前,红原县环境空气质量优210天、良104天,优良率98.7%。抓好湿地、林草、超载过牧治理。制定《红原县治理草原超载过牧工作方案》《红原县2021年省级湿地生态补偿实施方案》《红原县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21-2025年)实施方案》等,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资金164.25万元,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等难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立足生态推旅游,增强文旅产业做加法。深入发掘多元文化内涵,促进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有机结合,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红原旅游特色品牌。按照“全域、全时、多元景区”目标,全面整合资源,建机制、筑平台、创模式、优规划、出标准,倾力打造“红色草原、江河之源、牦牛家园、自驾乐园”品牌。截至目前,俄么塘花海、月亮湾、日干乔已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升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依托“大九寨”旅游腹心区、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核心区的地理优势和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然美景”吸引四海游客,以“吃牧家饭、住牧家帐篷、享牧家乐”为载体,将过境观光型旅游转变为参与性、体验性、娱乐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培育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草原民俗风情、体验游牧生活于一体的新兴产品和发展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保护和开发影响力大、具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旅游景区景点以及红原麦洼锅庄、麦洼藏戏、百汪弹唱、唐卡绘画、藏医藏药、藏式围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成功打造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保护性开发亚克夏山红军烈士墓、日干乔大沼泽、刷经寺革命烈士陵园等12项红色遗址,建设长征干部学院分院日干乔教学点,建成上规模牧家乐18家,家庭旅游示范户170余家。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环保投诉热线:123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