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山水绽放魅力经济甘孜生态文明焕发新活力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08-26 17:01:36] [来源:甘孜州] [点击量:] [关闭]

蓝天伴碧水,山林批绿彩,花草铺满原,欢声响高原……初秋时节,甘孜大地处处风景如画。细看之下,这不仅仅是风景,里面还包含着生态文明发展带来的丰收和喜悦。

近年来,我州坚定不移地围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的方向,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以繁荣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彰显生态文化为抓手,切实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环境质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态永续发展的真谛。

厚植“底色”,生态环境大变样

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183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榜单”排名前十位中,我州各县常年领跑。成绩背后,是持续的努力和生动的实践。

2018年以来,我州以“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为统领,整力量、多措并举,对症下药、持续用力,用心守护蓝天白云,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和集中式饮用水的达标率均实现了“三个百分之百”。

“牢固树立‘决不允许有裸露大地”的理念,以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好‘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让甘孜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2016年州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段话很是引人深思。

一方净土、一汪碧水和一片蓝天,是大自然赋予我州的珍贵礼物。面对这份礼物,全州上下心怀敬畏,实干担当,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碧云天”成为了甘孜的美丽标签。

让“绿色”底色更亮,着力筑牢生态屏障,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州坚定不移地围绕“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的目标,用实际行动诠释永续发展的真谛。

在“保蓝天”方面,2015年以来,我州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甘孜州实施方案》《甘孜州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坚决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

在“守碧水”方面,我州坚持以长江、黄河大保护为重点,扎实推进雅砻江、金沙江和大渡河流域水质优化。全州56个国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37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备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州无黑臭水体。

在“护净土”方面,我州出台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甘孜州实施方案》,启动《甘孜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划定6.96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59个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单元,264个核实农用地详查点位,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

全州护绿取得实质成效,全州护绿意识和护绿行动也不甘落后。我州色达县海拔大都在3700米以上,在这里,每一棵树、每一片草的成活都更难。如今在色达县翁达镇317国道沿线上,云杉、高山柳上万株,撒播披碱草、孔雀草、金璐梅等花草却构成了一道靓丽风景。

这是色达县对生态环境发展的一大诠释,也是色达人呵护绿意的实践之一。据统计,我州生态环境实现从荒山变林海、林区变景区的跨越,林地面积达662.07万公顷的跨越,森林面积达532.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4.8%。

责任当前,齐心协力。为尽早实现全州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我州各县(市)勇担当、善作为、共进退。理塘县沙化治理荒漠变绿洲,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8.13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实现林草植被有效恢复;白玉县植树不植“数”、植树有特点、植树有计划,森林覆盖率达到42.03%,为全省第二;道孚县整合道孚林业局、道孚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两大苗圃387.97亩,建设康巴地区唯一具有高品位的高原特色植物园;甘孜县开展“清洁卫生进乡村”行动,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全省稀有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等有色金属、矿产的重要接续基地和成矿区,我州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随着1995年九龙里伍铜矿投产,2006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投产,2016年九龙雅砻江矿业等矿山企业投产,我州矿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矿业与“绿色”相伴,我州制定《有序发展优势矿产、建设绿色矿业实施方案》,转变了矿业发展方式、提升了矿业整体形象、促进了矿业健康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我州发展的“关键词”,更是发展的“主题曲”。“十二五”期间,我州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州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形成统领全州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州将继续加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有机结合,进加强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引导和支持,持续关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甘孜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释放“红利”,富民增收看得见

对于广大甘孜人而言,绿水青山是浓烈乡愁,也是无尽财富。结合自身实际,我州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发展要“美了生态”、“兴了产业”,最终还要“惠了百姓”,为巩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第一批1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我州稻城县打造的高原生态旅游模式,成为全省唯一入选。至此,我州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甘孜落地生根、全面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上有了可供参考、可供实践的本土样本。

“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收入高了,日子越过越好,我们是真心高兴。”8月22日,招呼完游客入住,又忙着松茸打包和发货,稻城县亚丁村“阿妈民居”民宿老板彭措将有序安排着自己的时间。他说,随着党委政府各项生态工作的开展,好环境带来了好钱景,一年下来,民宿收入加上做虫草、松茸生意的利润,收入很可观。

记者了解到,稻城县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优势,探索保护优先的“生态+”发展思路,盘活特色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产业,多措并举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幸福乐土,实现了基地就是“钱袋”,采取“资源变资产、农牧区变景区、农牧民变股民”方式,推动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9000人,旅游业对稻城GDP贡献已超过50%,旅游收入对农牧民增收贡献已超过60%。

“烹坝的仙桃,汁多又甜,1元钱一个!”走进康定市郭达桥农贸市场,泸定仙桃很是引人注目。作为泸定一大特色水果,仙桃是泸定“新名片”,也是百姓增收的“法宝”。

泸定县境内,海拔1500米以下的区域因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为找出适宜当地植被恢复,且附加值高的生态修复植物,该县将目光聚焦在仙人掌之上。通过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该县2万余亩仙人掌,成为改善泸定干旱河谷生态脆弱环境的“增绿林”。

仙人掌的果实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类、黄酮类和果胶等,具有种植要求低、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被当地人唤作“仙桃”。在有效改善当地生态同时,仙桃还促进当地生态价值转化,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黄金果”。据统计,该县仙桃年产量1.5万余吨,常规售卖加上果汁、果酒、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人均增收1000余元。

除开仙桃,泸定县还通过“阳光、空气、水、森林”等生态牌,围绕“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定位,唱响“红城绿谷、康养泸定”新品牌,高效打造了“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其中仅2019年,全县就接待游客556.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21亿元。

因地处峡谷地带,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发展滞后一直令九龙县乌拉溪镇河坝村头疼。好在“绿化、美化、文化”工作的开展,该村一改旧貌,实现了一二三产联动,百姓齐奔康的目标。目前,该村正全力打造农旅结合的生态产业示范升级共同体,以300亩桃园基地为主,打造主题为“情寄乌拉溪、浪漫桃花源”的旅游品牌。

同时,河坝村还辐射周边,建成了农旅结合配套设施环形步道、生态休闲停车场、河坝村集体经济游泳池,旅游停车场,并启动巴士服务站、农产品销售中心、夜景灯光建设,进一步拉动了生态产品的发展。

“交通愈加便利、产业愈加丰富,河坝村假日经济、夜游经济正在形成,九龙的‘塞上小江南’已具雏形。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河坝村的未来更有盼头。”记者从九龙县生态环境局获悉,2020年河坝村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1611元。实现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增收、在家门口奔小康的目标。

纵观我州生态发展,从生态环境改善到生态价值转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生态对全州社会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记者从州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后,我州将继续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和万水千山,继续担好对历史负责、对当下负责,更对未来负责的使命。

来源:甘孜报社

长者专区

美丽山水绽放魅力经济甘孜生态文明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1-08-26 17:01:36 来源:甘孜州

蓝天伴碧水,山林批绿彩,花草铺满原,欢声响高原……初秋时节,甘孜大地处处风景如画。细看之下,这不仅仅是风景,里面还包含着生态文明发展带来的丰收和喜悦。

近年来,我州坚定不移地围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的方向,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以繁荣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彰显生态文化为抓手,切实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环境质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态永续发展的真谛。

厚植“底色”,生态环境大变样

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183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榜单”排名前十位中,我州各县常年领跑。成绩背后,是持续的努力和生动的实践。

2018年以来,我州以“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为统领,整力量、多措并举,对症下药、持续用力,用心守护蓝天白云,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和集中式饮用水的达标率均实现了“三个百分之百”。

“牢固树立‘决不允许有裸露大地”的理念,以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好‘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让甘孜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2016年州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段话很是引人深思。

一方净土、一汪碧水和一片蓝天,是大自然赋予我州的珍贵礼物。面对这份礼物,全州上下心怀敬畏,实干担当,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碧云天”成为了甘孜的美丽标签。

让“绿色”底色更亮,着力筑牢生态屏障,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州坚定不移地围绕“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的目标,用实际行动诠释永续发展的真谛。

在“保蓝天”方面,2015年以来,我州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甘孜州实施方案》《甘孜州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坚决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

在“守碧水”方面,我州坚持以长江、黄河大保护为重点,扎实推进雅砻江、金沙江和大渡河流域水质优化。全州56个国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37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备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州无黑臭水体。

在“护净土”方面,我州出台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甘孜州实施方案》,启动《甘孜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划定6.96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59个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单元,264个核实农用地详查点位,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

全州护绿取得实质成效,全州护绿意识和护绿行动也不甘落后。我州色达县海拔大都在3700米以上,在这里,每一棵树、每一片草的成活都更难。如今在色达县翁达镇317国道沿线上,云杉、高山柳上万株,撒播披碱草、孔雀草、金璐梅等花草却构成了一道靓丽风景。

这是色达县对生态环境发展的一大诠释,也是色达人呵护绿意的实践之一。据统计,我州生态环境实现从荒山变林海、林区变景区的跨越,林地面积达662.07万公顷的跨越,森林面积达532.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4.8%。

责任当前,齐心协力。为尽早实现全州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我州各县(市)勇担当、善作为、共进退。理塘县沙化治理荒漠变绿洲,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8.13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实现林草植被有效恢复;白玉县植树不植“数”、植树有特点、植树有计划,森林覆盖率达到42.03%,为全省第二;道孚县整合道孚林业局、道孚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两大苗圃387.97亩,建设康巴地区唯一具有高品位的高原特色植物园;甘孜县开展“清洁卫生进乡村”行动,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全省稀有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等有色金属、矿产的重要接续基地和成矿区,我州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随着1995年九龙里伍铜矿投产,2006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投产,2016年九龙雅砻江矿业等矿山企业投产,我州矿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矿业与“绿色”相伴,我州制定《有序发展优势矿产、建设绿色矿业实施方案》,转变了矿业发展方式、提升了矿业整体形象、促进了矿业健康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我州发展的“关键词”,更是发展的“主题曲”。“十二五”期间,我州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州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形成统领全州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州将继续加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有机结合,进加强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引导和支持,持续关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甘孜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释放“红利”,富民增收看得见

对于广大甘孜人而言,绿水青山是浓烈乡愁,也是无尽财富。结合自身实际,我州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发展要“美了生态”、“兴了产业”,最终还要“惠了百姓”,为巩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第一批1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我州稻城县打造的高原生态旅游模式,成为全省唯一入选。至此,我州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甘孜落地生根、全面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上有了可供参考、可供实践的本土样本。

“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收入高了,日子越过越好,我们是真心高兴。”8月22日,招呼完游客入住,又忙着松茸打包和发货,稻城县亚丁村“阿妈民居”民宿老板彭措将有序安排着自己的时间。他说,随着党委政府各项生态工作的开展,好环境带来了好钱景,一年下来,民宿收入加上做虫草、松茸生意的利润,收入很可观。

记者了解到,稻城县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优势,探索保护优先的“生态+”发展思路,盘活特色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产业,多措并举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幸福乐土,实现了基地就是“钱袋”,采取“资源变资产、农牧区变景区、农牧民变股民”方式,推动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9000人,旅游业对稻城GDP贡献已超过50%,旅游收入对农牧民增收贡献已超过60%。

“烹坝的仙桃,汁多又甜,1元钱一个!”走进康定市郭达桥农贸市场,泸定仙桃很是引人注目。作为泸定一大特色水果,仙桃是泸定“新名片”,也是百姓增收的“法宝”。

泸定县境内,海拔1500米以下的区域因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为找出适宜当地植被恢复,且附加值高的生态修复植物,该县将目光聚焦在仙人掌之上。通过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该县2万余亩仙人掌,成为改善泸定干旱河谷生态脆弱环境的“增绿林”。

仙人掌的果实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类、黄酮类和果胶等,具有种植要求低、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被当地人唤作“仙桃”。在有效改善当地生态同时,仙桃还促进当地生态价值转化,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黄金果”。据统计,该县仙桃年产量1.5万余吨,常规售卖加上果汁、果酒、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人均增收1000余元。

除开仙桃,泸定县还通过“阳光、空气、水、森林”等生态牌,围绕“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定位,唱响“红城绿谷、康养泸定”新品牌,高效打造了“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其中仅2019年,全县就接待游客556.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21亿元。

因地处峡谷地带,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发展滞后一直令九龙县乌拉溪镇河坝村头疼。好在“绿化、美化、文化”工作的开展,该村一改旧貌,实现了一二三产联动,百姓齐奔康的目标。目前,该村正全力打造农旅结合的生态产业示范升级共同体,以300亩桃园基地为主,打造主题为“情寄乌拉溪、浪漫桃花源”的旅游品牌。

同时,河坝村还辐射周边,建成了农旅结合配套设施环形步道、生态休闲停车场、河坝村集体经济游泳池,旅游停车场,并启动巴士服务站、农产品销售中心、夜景灯光建设,进一步拉动了生态产品的发展。

“交通愈加便利、产业愈加丰富,河坝村假日经济、夜游经济正在形成,九龙的‘塞上小江南’已具雏形。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河坝村的未来更有盼头。”记者从九龙县生态环境局获悉,2020年河坝村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1611元。实现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增收、在家门口奔小康的目标。

纵观我州生态发展,从生态环境改善到生态价值转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生态对全州社会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记者从州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后,我州将继续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和万水千山,继续担好对历史负责、对当下负责,更对未来负责的使命。

来源:甘孜报社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环保投诉热线:123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