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问题:兴隆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湖区总面积6500亩,水域面积4500亩,库容670万方,是集观光、休闲、防洪、灌溉、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湖区。兴隆湖原是鹿溪河流域滞洪洼地,因上游鹿溪河流域内面源污染较大,水质长期处于Ⅳ类,影响下游府河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湖区内厌氧型底泥占比达23%,内源污染强度较高;湖区原水生态系统为“藻型”浊水状态,缺乏稳定性与完整性。
主要做法:2020年以来,成都市以“三水统筹”为理念,坚持总体谋划、久久为功,采取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整体修复、生态基流多水源保障等系列举措,推动湖区水生态价值转化。一是科学谋划治理与保护路线,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成都市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对兴隆湖区域的规划控制、土地利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进行全面法治规范;实施《鹿溪河全流域水环境治理总体规划》,全流域系统治理鹿溪河水环境和提升兴隆湖水生态。二是综合治理外源与内源污染,提升水环境质量。湖区汇水范围内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近20万吨/日,新建排水管网1100公里,建成截污干管20公里;在环湖雨水排口及入湖口设置生态净化、沉砂过滤设施,降低湖区面源污染负荷;治理湖底厌氧底泥,降低内源污染物释放。三是实施水陆一体近自然修复,改善湖区生态系统。运用近自然生态修复模式,重塑浅滩深潭水下地形,改善湖区水动力条件和水生境;科学配置7种沉水植物、22种挺水植物、10种土著鱼类以及5种底栖动物,恢复清水型水生态系统;建设9类多维湿地,设置7种生态柔性驳岸,划定2处生态保育区,塑造“水泽-草泽-林泽-灌丛-河岸林带”林水有机体,构建近自然生态群落。四是探索多源生态用水智慧调控模式,保障生态水位。建设智慧平台及智能感知设备,根据气象、水文条件变化,科学调控天然来水、雨水径流和灌渠等补水水源,保障湖区生态用水的水量及水质。五是深入推动水生态价值转化,展现“人水和谐”景象。建设绿道总长度153千米,沿水沿岸营建10个特色商业街区、创新交流主题公园和20处咖啡馆、书吧等交流空间,打造“15分钟创客社交圈”,用人文、运动、美食与艺术唤醒城市活力,绘就出湖光山色、莺飞鱼跃、产业集聚、游人如织相映成趣的公园城市美景。
治理成效:一是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湖区水质从2017年IV类提升至目前II类,鹿溪河水质改善为III类,助力下游府河黄龙溪国考断面近年稳定达到III类及以上水质。二是生态系统健康提升明显。水生植物覆盖度从2017年的5.28%提升至目前的75.3%,自然岸线率达90%,观测记录鸟类达181种,连续三年观测到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兴隆湖已成为成都平原重要的水鸟越冬栖息地。三是生态水位稳定保障。兴隆湖水位长期稳定在标高464米,平均水深2.5米,经受住多起强降雨对湖区生态系统的冲击。四是生态价值转化成效显著。2021年以来,兴隆湖吸引新经济企业累计突破3万家,数字经济规模达320亿元,举办各类活动100余场,单日游客量峰值达到10万人次,成为成都市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家园。
经验启示:在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作中,成都市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治理理念,创新实施了统筹“水历史、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文明”的“五维一体”工作模式,厚植兴隆湖绿色生态本底,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打造出“水清、岸绿、业兴、人和”的“人水和谐”公园城市样板。兴隆湖由滞洪洼地蝶变为“天府绿心”的治水实践,可为超大型城市湖泊治理和生态价值转化提供有益借鉴。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