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钵河,系川渝跨界河流,属于长江4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大竹县观音镇共和村,流经四川省达州市和重庆市梁平区,流域面积916平方公里。铜钵河(含平滩河)大竹-梁平段流域面积501.5平方公里,干流长度27.5公里,其中四川境内11.5公里,梁平境内16公里,共界14公里。
一、突出问题
铜钵河流域跨界、共界、往复游动情况复杂,因川渝两地行政管辖权属不同和在资源分配、利益诉求上的差异,流域污染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置等方面长期存在分歧,流域治理各自为阵,水污染问题没能得到彻底解决,水质一度恶化至劣Ⅴ类。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一盘棋”思维,提升联防联治“软环境”。两地将铜钵河联防共治作为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签订《深化川渝两地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议》《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协议》等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机制。联合编制《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落实资金6.89亿元,共同实施流域治理。
(二)推进“一体化”建设,打造联防联治“硬实力”。一是聚焦水环境治理。两地建成投运镇村污水处理厂28座、尾水湿地3座、配套雨污管网267.6公里。二是聚焦水资源扩容。联合关闭高洞岩电站,实施水系连通和水库治理,将梁平竹丰水库、花石水库和大竹九龙水库作为铜钵河补水源头,新增年生态调补水能力600余万立方米。三是聚焦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河道13.7公里,打造亲水护岸、湿地公园、滩涂湿地、尾水湿地共4.56万平方米。
(三)织密“一张网”防线,构建联防联治“共同体”。一是统一管控标准。设立铜钵河上河坝为川渝共考断面,明确水质考核要求为Ⅲ类。二是统一监管平台。建设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4座、监测微站13座,覆盖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依托“巴渝治水”系统,强化川渝数据归集、融合、共享,构建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两地间水环境问题数字化管理的融跨协同处置。三是区域协同治理。梁平碧山与大竹石桥铺生活污水互接共同处理,跨界河段分时段、分区域清漂保洁。四是联合巡查执法。常态化开展环境问题互查、台账共建、整改互督,2021年以来开展联合执法20余次,整改问题60余个。
(四)坚持“一条心”发展,创建美丽河流“新样板”。一是抓实工业转型升级。淘汰、整治小型造纸厂、煤矿等落后产能企业45家。二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关闭搬迁和整治养殖场242家,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截流沟,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三是大力培育绿色产业。构建生态旅游产业,明月山·百里竹海“矿山变景区、竹山成金山”经验亮相央视特别报道,“大竹白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三、治理成效
川渝两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精准解决流域突出环境问题,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铜钵河上河坝国控断面水质从劣Ⅴ类大幅提升至Ⅲ类;2021年7月以来,铜钵河流域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Ⅱ类水质占比达36.6%,铜钵河生态流量日均满足率由94.25%提升至99.45%,水生态综合评价为“良好”,自然岸线得到有效保护。铜钵河再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景象。流域治理经验被《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
四、经验启示
两地秉承川渝融合一家亲理念,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同治同管,统筹推进铜钵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逐级完善联防共治机制,共同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联合调度,因地制宜推进治污设施共建共享,实施共界流域联动清漂,依法联合查处跨界区域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共构源头防污保护屏、共织基础设施治污网、共筑长效机制防护堤,形成了流域跨区域协同管理模式,绘就了水清岸绿的美丽画卷,打造了跨界流域联防联治的“新样板”。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