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下降!四川如何守牢环境安全底线?这场新闻发布会有答案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3-11-28 09:49:52] [来源:四川生态环境] [点击量:] [关闭]

“全省实现了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和事件数量连续3年下降的‘双目标’。”11月27日,生态环境厅举行例行新闻发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银昌在通报四川省环境应急工作开展情况时如是说道。

应急信访处临时负责人邱辉,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陈力,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史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应急信访与企业服务处处长康岷春参加发布会并答记者问。生态环境厅宣教政研处处长曹小佳主持发布会。

狠抓队伍建设,实现“三个转变”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地理位置特殊,沿江沿河分布着大量化工企业,环境风险众多,做好环境应急工作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在队伍上实现“三个转变”、制度上构建“三个体系”、保障上提升“三种能力”,推动全省环境应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机构上,由无到形成“1+1+N”管理体系转变。设立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环境应急与信访处,建立起以环境应急与信访处为主,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为辅,省环境监测总站、省环科院等单位为支撑的“1+1+N”省级环境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同时,推动市县建立相应机构。

在队伍上,由环保部门唱“独角戏”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环境应急处置体系转变。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环境应急处置体系。

在支撑上,由单一的省直部门力量到形成一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应急处置支撑力量转变。建立囊括院士、行业技术领军人物在内的环境应急专家库,涵盖生态环境、应急、水利、气象等多个领域。加强省校战略合作,联合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专委会,参与申报国家级环境风险研究项目。充分发挥高校、院所专家智囊作用,着力打造多元参与的环境应急技术支撑队伍。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三个体系”

构建全省环境应急政策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政策规划的引领作用,在《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中,对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完善环境应急处置体系、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等作出安排,形成全省环境应急政策规划体系,全面指导环境应急工作开展。

构建全省环境应急工作指挥体系。省级层面,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时担任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全面领导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等工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指挥长,20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生态环境事件指挥部,统筹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防范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省厅层面,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相关处(室)或直属单位为成员的生态环境厅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规则和快速响应规程,统筹指挥安全生产和环境应急工作。市县层面,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均参照省级模式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生态环境事件指挥部。

构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建立源头防控机制,在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中,将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审查范围。建立隐患整治机制,聚焦重点流域、重点企业、重点时节持续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会同陕、甘、渝三省市持续开展跨省河流排查。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与周边7个省(市、区)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组织省内11条重点流域市(州)签订流域联动协同协议,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目前,全省共签订各类环境应急联动协议140余份,实现重点流域全覆盖。

聚焦保障建设,提升“三种能力”

提升环境应急装备保障能力。2020年以来,省级先后统筹近3.6亿元专项资金,为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增配应急监测设备、环境应急物资和应急车辆。形成“1+7+21+N”(1个中心、7个重点、21个市(州)、N个重点区县)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提升环境应急基础支撑能力。着重提高应急备战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完成省市县三级环境应急预案修订,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和响应工作手册作为全省指导性文件。编好响应方案,开展全省571条河流“一河一策一图”(一条河流、一个响应方案、一张应急处置示意图)工作。强化信息化支撑,建设四川省环境应急一体化信息平台,完成环境应急基础信息库、环境应急预防预警管理、可视化指挥调度等模块建设,初步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事前甄别研判、事中联动处置、事后回溯复盘的全流程一体化管理。

提升环境应急实战能力。连续4年组织开展“天府系列”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演练,检验极端情况下各级各部门应急应对能力。同时,全面组织各市(州)、县(区、市)以练促战,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展各类环境应急演练4500余次,有力提升了环境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健全“四个体系”,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下一步,四川如何牢牢守住环境安全底线?李银昌表示,将坚持关口前移,持续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着力防范化解环境风险,推动健全“四个体系”。

针对环境风险,健全三级防范体系。聚焦重点流域、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摸清风险源,深化“一河一策一图”成果运用,推动建立“一园一策一图”、“一企一单一案”(即一个企业、一个风险隐患动态管控清单、一个应急处置实施方案)。

瞄准隐患问题,健全排查治理体系。探索“监管+服务”的环境安全管理模式,持续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和分类分级环境监管,切实提升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水平。

突出流域特征,健全联防联动体系。继续加强和相邻省(市)合作,强化横向各部门协同,统筹社会救援力量,建立多层级应急联动体系。

紧盯能力短板,健全资源保障体系。持续加强物资多元储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物资保障,打通物资共享共用最后一公里。

长者专区

连续3年下降!四川如何守牢环境安全底线?这场新闻发布会有答案

发布时间:2023-11-28 09:49:52 来源:四川生态环境

“全省实现了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和事件数量连续3年下降的‘双目标’。”11月27日,生态环境厅举行例行新闻发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银昌在通报四川省环境应急工作开展情况时如是说道。

应急信访处临时负责人邱辉,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陈力,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史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应急信访与企业服务处处长康岷春参加发布会并答记者问。生态环境厅宣教政研处处长曹小佳主持发布会。

狠抓队伍建设,实现“三个转变”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地理位置特殊,沿江沿河分布着大量化工企业,环境风险众多,做好环境应急工作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在队伍上实现“三个转变”、制度上构建“三个体系”、保障上提升“三种能力”,推动全省环境应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机构上,由无到形成“1+1+N”管理体系转变。设立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环境应急与信访处,建立起以环境应急与信访处为主,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为辅,省环境监测总站、省环科院等单位为支撑的“1+1+N”省级环境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同时,推动市县建立相应机构。

在队伍上,由环保部门唱“独角戏”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环境应急处置体系转变。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环境应急处置体系。

在支撑上,由单一的省直部门力量到形成一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应急处置支撑力量转变。建立囊括院士、行业技术领军人物在内的环境应急专家库,涵盖生态环境、应急、水利、气象等多个领域。加强省校战略合作,联合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专委会,参与申报国家级环境风险研究项目。充分发挥高校、院所专家智囊作用,着力打造多元参与的环境应急技术支撑队伍。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三个体系”

构建全省环境应急政策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政策规划的引领作用,在《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中,对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完善环境应急处置体系、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等作出安排,形成全省环境应急政策规划体系,全面指导环境应急工作开展。

构建全省环境应急工作指挥体系。省级层面,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时担任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全面领导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等工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指挥长,20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生态环境事件指挥部,统筹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防范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省厅层面,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相关处(室)或直属单位为成员的生态环境厅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规则和快速响应规程,统筹指挥安全生产和环境应急工作。市县层面,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均参照省级模式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生态环境事件指挥部。

构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建立源头防控机制,在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中,将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审查范围。建立隐患整治机制,聚焦重点流域、重点企业、重点时节持续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会同陕、甘、渝三省市持续开展跨省河流排查。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与周边7个省(市、区)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组织省内11条重点流域市(州)签订流域联动协同协议,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目前,全省共签订各类环境应急联动协议140余份,实现重点流域全覆盖。

聚焦保障建设,提升“三种能力”

提升环境应急装备保障能力。2020年以来,省级先后统筹近3.6亿元专项资金,为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增配应急监测设备、环境应急物资和应急车辆。形成“1+7+21+N”(1个中心、7个重点、21个市(州)、N个重点区县)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提升环境应急基础支撑能力。着重提高应急备战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完成省市县三级环境应急预案修订,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和响应工作手册作为全省指导性文件。编好响应方案,开展全省571条河流“一河一策一图”(一条河流、一个响应方案、一张应急处置示意图)工作。强化信息化支撑,建设四川省环境应急一体化信息平台,完成环境应急基础信息库、环境应急预防预警管理、可视化指挥调度等模块建设,初步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事前甄别研判、事中联动处置、事后回溯复盘的全流程一体化管理。

提升环境应急实战能力。连续4年组织开展“天府系列”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演练,检验极端情况下各级各部门应急应对能力。同时,全面组织各市(州)、县(区、市)以练促战,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展各类环境应急演练4500余次,有力提升了环境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健全“四个体系”,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下一步,四川如何牢牢守住环境安全底线?李银昌表示,将坚持关口前移,持续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着力防范化解环境风险,推动健全“四个体系”。

针对环境风险,健全三级防范体系。聚焦重点流域、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摸清风险源,深化“一河一策一图”成果运用,推动建立“一园一策一图”、“一企一单一案”(即一个企业、一个风险隐患动态管控清单、一个应急处置实施方案)。

瞄准隐患问题,健全排查治理体系。探索“监管+服务”的环境安全管理模式,持续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和分类分级环境监管,切实提升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水平。

突出流域特征,健全联防联动体系。继续加强和相邻省(市)合作,强化横向各部门协同,统筹社会救援力量,建立多层级应急联动体系。

紧盯能力短板,健全资源保障体系。持续加强物资多元储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物资保障,打通物资共享共用最后一公里。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环保投诉热线:123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