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生态环境部的关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翻身仗”,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一方阵,PM2.5年均浓度为29.8微克每立方米,有数据以来首次低于30微克、同比下降10.2%,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顺利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高质量发展绿色本底进一步夯实。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扛牢政治责任,把准法治建设方向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度,抓牢“关键少数”,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组会、厅务会集中学法,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述法。二是强化法治统筹。制定我厅2024年依法治省、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台账和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任务台账。印发《四川省生态环境领域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上线法律法规电子图书馆。依托学法考法平台组织全员学法。三是抓好法治培训。连续三年举办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习近平法治思想培训班,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新颁布法律法规、法治业务、执法业务等培训,组织全省近400名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全面提升队伍法治能力水平。
(二)健全决策机制,全面推动依法行政
一是严格履行决策程序。修订《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拟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工作规定》《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制度,实行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清单管理,认真履行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动态报请省委编办调整行政权力责任事项,按要求及时公示公开。二是从严合法性审核。对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的文件、以厅名义印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做到合法性审核全覆盖,将经济合同、合作协议、其他政策文件纳入合法性审查范围。完善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有机衔接机制,配合省市场监管局完成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工作。加强政策文件清理,及时组织对即将到期或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文件予以修订、废止。三是做好行政复议与应诉。依法办理省本级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实行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行政复议应诉及出庭情况季度通报。落实《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稽查办法》《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细则》的规定,按照“一年稽查、一年‘回头看’、两年一轮次”的安排,做到执法稽查全覆盖,推动行政争议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三)加强行政立法,自觉接受各方监督
一是推动高质量立法。积极配合国家开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调研、座谈、征求意见等工作。配合省人大常委会修改嘉陵江保护条例,推进环境保护条例修正和噪声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立法调研。认真配合省人大、相关省级部门开展立法意见征求工作。二是出台重大决策。进一步研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举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实施意见》,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出台四川省玻璃工业、页岩气开采等6项污染物排放标准。三是全面接受监督。按规定向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报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全年认真研办人大代表建议79件、政协提案50件,按要求及时公示公开,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按时办复率达100%。四是严格信息公开。及时发布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重要政策文件,通过厅门户网站发布信息1300余条,“四川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1300余条、微博发布信息6300余条,“环境违法曝光台”公开环境违法行为查处情况、行政处罚情况。
(四)深化执法改革,全面提升执法质效
一是强化执法效能。持续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印发我厅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行动工作方案,完成中期评估。制修订《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工作程序规定》等制度。印发《四川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不予、免予、从轻、减轻、从重处罚清单》,15种轻微违法行为纳入免罚清单。二是加强联合执法。深入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2024年部门联合抽查检查企业110余家。组织开展成渝、云贵川、川陕甘青、川藏毗邻地区联合执法检查。印发川渝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工作要点,发布川渝联合执法典型案例8个。三是深化“两法衔接”。连续五年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省全年办理生态环境“两打”行政处罚案件155件,向公安机关移交涉刑案件108件、同比提升151%。生态环境部门与公检法部门通力合作的“自贡市沿滩区2·28倾倒危险废物案”受到国家部委贺电表扬。
(五)强化服务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严守环境准入底线。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完成省、市两级分区管控动态更新,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积极推进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全链条环境管理制度联动试点。动态管理国省重点项目环评服务台账,做好1102个增发国债项目和463个欠发达县域项目的环评服务保障。全省完成5700余个项目环评审批。二是落实正面清单制度。动态纳入正面清单企业1900余家,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1300余次,指导帮扶1700余次。对全省3.3万余家企业和6000余个施工工地,综合实施“保、调、错、限、停”分级分类精准差异化管控,坚决避免“一刀切”。三是加强安全风险防范。整治环境风险隐患3223个,完成186个“一河一策一图”方案现场核查,整合编制14条重点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承办首届部省(市)联合环境应急演练,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件,环境安全风险总体可控。
(六)强化法治宣传,推动环保全民行动
一是深化“一月一主题”活动。利用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时间节点,持续推进宪法、民法典、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首次省市联办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21家部门(单位)联合举办,现场约500人参加、线上超500万人次观看,获得良好社会反响,得到省领导肯定性批示。二是推进生态环境“法律七进”。联合教育、农业农村、广电部门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学校、进农村活动,评选一批美丽乡村生态环保推介员开展宣讲,组建以推介员、村干部、农技员等为主体的农村宣讲队伍,组织宣讲100余场次。配合省人大城环资委开展“依法守护美丽泸沽湖”为主题的“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三是讲好美丽中国“四川故事”。围绕全国和全省“两会”、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污染防治攻坚等,协调中央和省级媒体加强宣传报道,开展央省媒体川江千里行(黄河流域)集中采风采访活动,联合川台推出《绿动天府》第二季,累计在央视《新闻直播间》、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央省媒体刊发相关报道1000余条。四是加强“微视频”赋能法治宣传。围绕宣贯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主题,在四川普法、四川生态环境等平台发布生态环境普法微视频2部,主导拍摄的纪录片《生态秘境》获评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生态环境普法活动在更高水平上提档升级、取得实效。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过去一年,我厅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在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部门履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仍有短板,持续服务企业还需纵深推进,个别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自觉性还不够,公民生态环境法治素养还有待继续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5年,我厅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法治建设决策部署,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法治化水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一是纵深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对标《“十四五”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广“1+8”示范试点成果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五年规划”查漏补缺,加压冲刺,做好“十四五”法治政府建设和“八五”普法的收官总结工作。二是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宣贯,推进宪法、民法典以及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常态化宣传,加强法治业务能力建设,加大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法治培训,持续提升队伍法治能力水平。三是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机制,认真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行动,深化行政执法协作,积极推进包容审慎执法、柔性执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四是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提档升级,探索创新普法新模式,鼓励支持生态环境法治微视频创作,进一步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多形式多渠道融合助推生态环境普法提质增效。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5年1月21日
2024年,在生态环境部的关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翻身仗”,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一方阵,PM2.5年均浓度为29.8微克每立方米,有数据以来首次低于30微克、同比下降10.2%,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顺利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高质量发展绿色本底进一步夯实。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扛牢政治责任,把准法治建设方向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度,抓牢“关键少数”,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组会、厅务会集中学法,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述法。二是强化法治统筹。制定我厅2024年依法治省、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台账和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任务台账。印发《四川省生态环境领域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上线法律法规电子图书馆。依托学法考法平台组织全员学法。三是抓好法治培训。连续三年举办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习近平法治思想培训班,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新颁布法律法规、法治业务、执法业务等培训,组织全省近400名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全面提升队伍法治能力水平。
(二)健全决策机制,全面推动依法行政
一是严格履行决策程序。修订《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拟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工作规定》《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制度,实行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清单管理,认真履行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动态报请省委编办调整行政权力责任事项,按要求及时公示公开。二是从严合法性审核。对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的文件、以厅名义印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做到合法性审核全覆盖,将经济合同、合作协议、其他政策文件纳入合法性审查范围。完善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有机衔接机制,配合省市场监管局完成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工作。加强政策文件清理,及时组织对即将到期或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文件予以修订、废止。三是做好行政复议与应诉。依法办理省本级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实行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行政复议应诉及出庭情况季度通报。落实《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稽查办法》《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细则》的规定,按照“一年稽查、一年‘回头看’、两年一轮次”的安排,做到执法稽查全覆盖,推动行政争议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三)加强行政立法,自觉接受各方监督
一是推动高质量立法。积极配合国家开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调研、座谈、征求意见等工作。配合省人大常委会修改嘉陵江保护条例,推进环境保护条例修正和噪声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立法调研。认真配合省人大、相关省级部门开展立法意见征求工作。二是出台重大决策。进一步研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举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实施意见》,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出台四川省玻璃工业、页岩气开采等6项污染物排放标准。三是全面接受监督。按规定向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报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全年认真研办人大代表建议79件、政协提案50件,按要求及时公示公开,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按时办复率达100%。四是严格信息公开。及时发布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重要政策文件,通过厅门户网站发布信息1300余条,“四川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1300余条、微博发布信息6300余条,“环境违法曝光台”公开环境违法行为查处情况、行政处罚情况。
(四)深化执法改革,全面提升执法质效
一是强化执法效能。持续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印发我厅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行动工作方案,完成中期评估。制修订《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工作程序规定》等制度。印发《四川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不予、免予、从轻、减轻、从重处罚清单》,15种轻微违法行为纳入免罚清单。二是加强联合执法。深入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2024年部门联合抽查检查企业110余家。组织开展成渝、云贵川、川陕甘青、川藏毗邻地区联合执法检查。印发川渝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工作要点,发布川渝联合执法典型案例8个。三是深化“两法衔接”。连续五年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省全年办理生态环境“两打”行政处罚案件155件,向公安机关移交涉刑案件108件、同比提升151%。生态环境部门与公检法部门通力合作的“自贡市沿滩区2·28倾倒危险废物案”受到国家部委贺电表扬。
(五)强化服务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严守环境准入底线。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完成省、市两级分区管控动态更新,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积极推进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全链条环境管理制度联动试点。动态管理国省重点项目环评服务台账,做好1102个增发国债项目和463个欠发达县域项目的环评服务保障。全省完成5700余个项目环评审批。二是落实正面清单制度。动态纳入正面清单企业1900余家,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1300余次,指导帮扶1700余次。对全省3.3万余家企业和6000余个施工工地,综合实施“保、调、错、限、停”分级分类精准差异化管控,坚决避免“一刀切”。三是加强安全风险防范。整治环境风险隐患3223个,完成186个“一河一策一图”方案现场核查,整合编制14条重点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承办首届部省(市)联合环境应急演练,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件,环境安全风险总体可控。
(六)强化法治宣传,推动环保全民行动
一是深化“一月一主题”活动。利用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时间节点,持续推进宪法、民法典、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首次省市联办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21家部门(单位)联合举办,现场约500人参加、线上超500万人次观看,获得良好社会反响,得到省领导肯定性批示。二是推进生态环境“法律七进”。联合教育、农业农村、广电部门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学校、进农村活动,评选一批美丽乡村生态环保推介员开展宣讲,组建以推介员、村干部、农技员等为主体的农村宣讲队伍,组织宣讲100余场次。配合省人大城环资委开展“依法守护美丽泸沽湖”为主题的“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三是讲好美丽中国“四川故事”。围绕全国和全省“两会”、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污染防治攻坚等,协调中央和省级媒体加强宣传报道,开展央省媒体川江千里行(黄河流域)集中采风采访活动,联合川台推出《绿动天府》第二季,累计在央视《新闻直播间》、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央省媒体刊发相关报道1000余条。四是加强“微视频”赋能法治宣传。围绕宣贯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主题,在四川普法、四川生态环境等平台发布生态环境普法微视频2部,主导拍摄的纪录片《生态秘境》获评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生态环境普法活动在更高水平上提档升级、取得实效。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过去一年,我厅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在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部门履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仍有短板,持续服务企业还需纵深推进,个别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自觉性还不够,公民生态环境法治素养还有待继续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5年,我厅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法治建设决策部署,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法治化水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一是纵深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对标《“十四五”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广“1+8”示范试点成果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五年规划”查漏补缺,加压冲刺,做好“十四五”法治政府建设和“八五”普法的收官总结工作。二是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宣贯,推进宪法、民法典以及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常态化宣传,加强法治业务能力建设,加大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法治培训,持续提升队伍法治能力水平。三是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机制,认真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行动,深化行政执法协作,积极推进包容审慎执法、柔性执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四是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提档升级,探索创新普法新模式,鼓励支持生态环境法治微视频创作,进一步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多形式多渠道融合助推生态环境普法提质增效。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5年1月21日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