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付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建议加快建立企业个人碳账户 助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第0144号提案,着眼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我省实际,提出了对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发展的宝贵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领性。我厅收到提案后立即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四川省分行等部门对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结合与您座谈交流情况,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建议
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及其支撑产业、应用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到2027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推动晶硅光伏产业、锂电向重点区域优势主体集聚。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其中晶硅光伏产业、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增长36.2%、16.9%、10.0%。建成投运绿色低碳外贸综合服务平台,2023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进出口分别增长77.6%、44.5%、22.2%。下一步,我省将深入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推进锂电、光伏、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氢能、新型储能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建圈强链,加强核心配套企业和特色优势项目招商引资,完善“链主+配套”产业生态,促进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新三样”产品高质量出口。
相比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实施对我省电池产业影响较大。为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产品碳足迹政策制度研讨会,分析有关绿色贸易壁垒政策对相关产业发展、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提出应对措施;整合行业智库、科研单位、行业企业和咨询认证机构等部门(单位),成立省级层面产品碳足迹标准与国际磋商技术委员会,加强与国际碳足迹认证标准组织的对接合作。下一步,将针对欧盟市场规则变化,充分发挥我省清洁能源优势,推动企业主动应变,不断拓展对外贸易新空间,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积极开展电池产品碳足迹研究,开展省级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核算研究,为构建四川电池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提供基础支撑;建立覆盖上游矿石开采、中游主辅材生产、下游电池组装、交通物流等各个环节的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适时开展数据溯源性核验,充分反映“四川造”电池的低碳属性,提升出口竞争力。
二、关于“推动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主动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企业“碳账户”相关工作。从碳排放管控的视角,依托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开展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行业270余户企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开展发电行业企业碳排放关键参数月度信息化存证,不断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和数字化监管能力。从金融发展的视角,参与起草《银行个人碳账户管理规范》国家级标准。推动省级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双核平台——“天府信用通”和“绿蓉融”迭代升级。截至2023年底,已入库290家绿色企业和106个绿色项目,21家银行通过平台发布绿色金融产品101款,1770家企业办理融资2046笔、放款121.7亿元。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推动建设全省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加快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数据采集、处理、储存方式,为企业建立统一的、安全可靠的包括碳足迹在内的环境数据披露平台,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信息安全保护、可信存储与精准追溯。生态环境厅将支持国网四川电力加强电力碳足迹模型研究,为电力碳足迹本地化提供支撑;加强企业“碳账户”调研,依托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推动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和信息披露。人行四川省分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将以“标准、平台、碳账户”建设为抓手,推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和平台迭代升级,会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进一步丰富碳金融服务产品,研究推出金融支持地方碳账户体系建设相关举措。
三、关于“推动绿色金融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
人行四川省分行积极支持成都市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成都市制定印发《成都市绿色金融行动方案(2022—2025)》《成都市零碳券管理办法(试行)》,对取得金融机构碳减排挂钩贷款的企业、公共机构进行贴息奖补。指导金融机构创新碳足迹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产品,将企业碳排放强度与贷款利率、授信额度及费用减免挂钩。发挥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牵引作用,推动金融机构运用人总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和人行四川省分行川碳快贴等政策工具,加大对绿色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截至2023年底,推动23家省内银行机构为112家企业办理“川碳快贴”202.53亿元,对应年碳减排量465.82万吨;四川省内符合条件的全国性银行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193.17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514.89万吨;全省绿色信贷余额1.33万亿元,同比增长39.68%。
下一步,财政厅将研究制定新一轮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投入力度。人行四川省分行将高标准推进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建,发挥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的支撑牵引作用,指导金融机构丰富与碳足迹挂钩的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促进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聚集。四川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强与人行四川省分行等部门的合作,认真研究《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24〕70号)在我省的具体落实举措,强化环境权益交易平台的建设,提升“绿蓉融”融资服务功能,做好绿色金融向转型金融的衔接与融合。
碳足迹管理、企业“碳账户”建设、绿色金融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我厅将会同相关部门,结合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
感谢您对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4年5月13日
李恩付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建议加快建立企业个人碳账户 助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第0144号提案,着眼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我省实际,提出了对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发展的宝贵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领性。我厅收到提案后立即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四川省分行等部门对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结合与您座谈交流情况,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建议
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及其支撑产业、应用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到2027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推动晶硅光伏产业、锂电向重点区域优势主体集聚。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其中晶硅光伏产业、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增长36.2%、16.9%、10.0%。建成投运绿色低碳外贸综合服务平台,2023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进出口分别增长77.6%、44.5%、22.2%。下一步,我省将深入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推进锂电、光伏、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氢能、新型储能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建圈强链,加强核心配套企业和特色优势项目招商引资,完善“链主+配套”产业生态,促进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新三样”产品高质量出口。
相比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实施对我省电池产业影响较大。为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产品碳足迹政策制度研讨会,分析有关绿色贸易壁垒政策对相关产业发展、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提出应对措施;整合行业智库、科研单位、行业企业和咨询认证机构等部门(单位),成立省级层面产品碳足迹标准与国际磋商技术委员会,加强与国际碳足迹认证标准组织的对接合作。下一步,将针对欧盟市场规则变化,充分发挥我省清洁能源优势,推动企业主动应变,不断拓展对外贸易新空间,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积极开展电池产品碳足迹研究,开展省级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核算研究,为构建四川电池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提供基础支撑;建立覆盖上游矿石开采、中游主辅材生产、下游电池组装、交通物流等各个环节的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适时开展数据溯源性核验,充分反映“四川造”电池的低碳属性,提升出口竞争力。
二、关于“推动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主动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企业“碳账户”相关工作。从碳排放管控的视角,依托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开展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行业270余户企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开展发电行业企业碳排放关键参数月度信息化存证,不断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和数字化监管能力。从金融发展的视角,参与起草《银行个人碳账户管理规范》国家级标准。推动省级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双核平台——“天府信用通”和“绿蓉融”迭代升级。截至2023年底,已入库290家绿色企业和106个绿色项目,21家银行通过平台发布绿色金融产品101款,1770家企业办理融资2046笔、放款121.7亿元。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推动建设全省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加快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数据采集、处理、储存方式,为企业建立统一的、安全可靠的包括碳足迹在内的环境数据披露平台,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信息安全保护、可信存储与精准追溯。生态环境厅将支持国网四川电力加强电力碳足迹模型研究,为电力碳足迹本地化提供支撑;加强企业“碳账户”调研,依托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推动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和信息披露。人行四川省分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将以“标准、平台、碳账户”建设为抓手,推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和平台迭代升级,会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进一步丰富碳金融服务产品,研究推出金融支持地方碳账户体系建设相关举措。
三、关于“推动绿色金融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
人行四川省分行积极支持成都市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成都市制定印发《成都市绿色金融行动方案(2022—2025)》《成都市零碳券管理办法(试行)》,对取得金融机构碳减排挂钩贷款的企业、公共机构进行贴息奖补。指导金融机构创新碳足迹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产品,将企业碳排放强度与贷款利率、授信额度及费用减免挂钩。发挥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牵引作用,推动金融机构运用人总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和人行四川省分行川碳快贴等政策工具,加大对绿色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截至2023年底,推动23家省内银行机构为112家企业办理“川碳快贴”202.53亿元,对应年碳减排量465.82万吨;四川省内符合条件的全国性银行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193.17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514.89万吨;全省绿色信贷余额1.33万亿元,同比增长39.68%。
下一步,财政厅将研究制定新一轮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投入力度。人行四川省分行将高标准推进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建,发挥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的支撑牵引作用,指导金融机构丰富与碳足迹挂钩的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促进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聚集。四川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强与人行四川省分行等部门的合作,认真研究《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24〕70号)在我省的具体落实举措,强化环境权益交易平台的建设,提升“绿蓉融”融资服务功能,做好绿色金融向转型金融的衔接与融合。
碳足迹管理、企业“碳账户”建设、绿色金融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我厅将会同相关部门,结合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
感谢您对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4年5月13日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