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巴蜀万物共生,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蓝图正式发布
日前,由我院生态所支撑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编制的《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5—2030年)》正式印发。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我省立足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定位,汇聚全省生态科研、规划管理、基层实践等多方智慧,着眼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治理目标,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 “四川方案”。
天赋巴蜀: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
四川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拥有森林、湿地、草原等6大生态系统,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45%)、高等植物1万余种(占全国1/3),更栖息着全国74.4%的野生大熊猫,是当之无愧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实验室”。
三大目标:从“遏制丧失”到“和谐共生”
文件锚定2030/2035/2050三阶段,明确战略目标:
2030年目标: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基本实现,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持续降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水平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2035年目标: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达成与美丽四川目标相适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2050年愿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四川建成,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四川样本”。
四大领域:全链条守护生物多样性
1.主流化保护:让生态融入发展血脉
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政策法规与规划体系,将保护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强宣传教育,建设科普基地,推动企业和公众通过信息披露、公益参与等方式加入保护,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保护格局。
2.多维守护: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严格生态空间管控、优化就地保护网络、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等行动,系统性降低生态系统退化、物种濒危及遗传资源流失风险,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底线。
3.可持续利用: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规范生物多样性特许经营与农旅活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加强知识保护与传承,确保遗传资源产生的惠益公正和公平分享利用。
4.现代化治理:科技赋能精准保护
构建覆盖全省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评估体系、依法加强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监测管理、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支撑能力、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实现生物多样性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沿,助力四川在生态保护中书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愿每一个你,都能成为这份蓝图的参与者。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都是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