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夯实治蜀兴川绿色本底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3-12-07 21:12:40] [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量:] [关闭]

12月5日,《中国环境报》头版发表文章《水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大气环境质量实现“双下降”“双增加” 四川夯实治蜀兴川绿色本底》,全文转载如下:

落天走东海的长江黄河,奔腾不息在巴蜀大地。

水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大气环境质量实现“双下降”“双增加”,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先行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三千年“天府之国”迎来了绿水青山的新时代。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四川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蜀兴川事业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绿色本底。

和谐共生,一波碧水两岸新

若尔盖,镶嵌在青藏高原东缘的一块碧宝。

从空中俯瞰,地处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的花湖,湖中茂密的水草身姿舒展,黑颈鹤在天地间飞翔。

花湖是黄河上游天然蓄水池,每年为黄河补水量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7.58%。然而,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花湖曾出现生态侵占、湿地萎缩、草地沙化、畜牧超载等问题,水域面积由386公顷下降到215公顷,畜牧超载率一度达60%。

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花湖曾因生态环境问题被举报并列入重点整改。

若尔盖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白玉君见证了花湖的美丽蝶变。他告诉记者,通过“坚决退、系统治、长效管”的生态恢复路径,花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完成并销号。

“如今,花湖水位提高0.52m,周边湿地沼泽恢复892公顷,流域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4万亩,畜牧超载率下降至8%以内,连续3年监测发现7种新的珍稀物种。”白玉君说。

白玉君介绍,除实施花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系列工程外,当地还兑现景区生态生计补偿超1亿元、草原生态效益补偿8960万元,成功探索出了“两山”转化的花湖路径。

花湖被打造成异域奇特的“高原江南”,是四川省实施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韧性的缩影。

作为母亲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四川省持续发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不沿江“开黑店”、排污水,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环境的深度治理、水生态的保护修复,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景象越来越常见。

成都市兴隆湖从鹿溪河流域的滞洪洼地到新时代公园城市典范区的美丽河湖转化过程,是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公园水体治理的生动实践。

广元市栖凤湖推进河湖沟渠一体治理、水岸生境一体保护,走出了一条“治水为民、水清城美、人水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城市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借鉴。

遂宁市联盟河推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后,先后投入6亿元,全面开展流域综合治理,联盟河也从黑臭污染提升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城市湿地公园。

据介绍,截至2023年10月,四川省国考断面优良率达99.5%,优良断面数和优良率均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强化支撑,生态大省谱新篇

四川剑阁,有一处由近万株人工栽植、古老行道树组成的绿色交通长廊,它就是翠云廊。

苍翠满目的翠云廊历经千载仍枝繁叶茂,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翠云廊考察,临行前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剑阁县委书记杨祖斌告诉记者,剑阁县积极探索保护路径和创新管护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

“三百里程十万树”的蜀道翠云廊,启示着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也见证着四川省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以更高水平写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离不开“四梁八柱”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美丽四川,四川省的目标定位就是要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钟承林介绍,四川省将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提供支撑。

“关键是建立和完善3项机制。”钟承林表示,一是建立规划项目引领机制,推动各市(州)2024年底前全面出台本地区规划,以重大项目推进规划落实。二是建立激励政策机制,在法规标准、资金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出台一批具体政策。三是完善美丽四川建设省级统筹协调机制,开展美丽四川建设成效考核。

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今后五年是美丽四川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在发展中兼顾“含金量”和“含绿量”?峨眉山市给出了答案。

峨眉南山,背靠峨眉山风景区核心区,资源禀赋极佳、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丰富,但是发展相对滞后。

2022年4月,峨眉山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总投资71.3亿元,其中有54亿元将投向峨眉南山。

通过EOD项目的实施,欣欣向荣的峨眉南山,正在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在当地村民的眼里,绿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

这是一个生态赋能片区发展的故事,是峨眉山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一个缩影,也是四川省在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面,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的体现。

立足新起点科学谋划美丽四川建设美好蓝图。如今,四川始终把生态环境工作放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考量,主动引领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同时还持续加大投入,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为美丽四川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川渝共建,巴蜀迈出新步伐

金秋时节,华蓥山郁郁葱葱。山下的川渝高竹新区,正从“边缘”走到“前沿”。

在胡家梁子观景平台上,一块石碑一侧写着“重庆2020”,另一侧写着“四川2020”。

2020年12月29日,川渝高竹新区正式设立,由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部分行政区域和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部分行政区域组成。这块碑刻,见证了三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站在观景平台,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游志国指着不远处的工业园区告诉记者,园区已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未来将重点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智能制造,生态文旅康养、都市近郊现代农业为主导的“2+1+1”产业。

“我们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坚决禁止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入驻,从源头防止新污染源产生,确保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游志国表示。

日前,位于工业园区的一处公司厂房屋顶,工作人员正在测量和勘察。不久后,这里1.6万平方米蓝色彩钢瓦屋顶将改造成为光伏发电站,在光照充足条件下,新屋顶预计可每天发电2.1万千瓦时。

蓝色光伏屋顶变身发电站是川渝高竹新区落实“双碳”目标重点工作之一。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推动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

黄河已经连续两次参加川渝两地联合执法了。“联合执法不断向制度化、规模化、专业化纵深发展,协同推动了区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这位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副总队长说。

共绘巴蜀绿水青山。近年来,川渝两地不断深化交流合作,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协同发力,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开展常态性联合执法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打击各种跨界水、大气、固(危)废物违法转移等环境违法行为,共建“绿色经济圈”。

据介绍,成渝地区深化合作,开展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司法协作,设立川渝环境资源司法协作巡回法庭,开展跨区域案件巡回审判;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2022年,川渝跨界河流25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共建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机制,2020年以来,完成“白名单”跨省转移审批14.4万吨。

川渝两地,一衣带水,血脉相连。一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新时代“蜀川胜概图”正徐徐展开。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环保投诉热线:123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