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艺村探索传统村落有机更新新模式 加快建设具有非遗特色的美丽乡村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6-18 10:13:15] [来源:综合处] [点击量:] [关闭]

一、目的意义

竹艺村位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道明镇,地处崇州市“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因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而得名。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竹艺村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新村怎么建”“产业怎么兴”“治理怎么抓”三个问题,探索形成“传统村落有机更新”新模式,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探索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模式。

图一 道明镇竹艺村

二、内容亮点

一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重塑生态之美。一方面种良田留住原乡风貌。聚焦保护好乡村原貌、生态本底,大力开展“非农化”“非粮化”整治,2023年腾退果树苗木700亩,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天府好田”连片成景。另一方面以旅规统筹建设规划。遵循“多改少拆”理念,探索形成“3456”川西林盘建设导则,对田、水、林、路、宅进行宜居化改造,最大限度用有形的建筑留住无形的文化。

图二 道明镇竹艺村竹里区域俯瞰图

二是坚持“农商文旅融合”助力产业之美秉承“政府主导市场主体、集体统筹联农带农”的思路。政府主导强保障建立“政府统筹+专业规划+乡村规划师参与”的工作机制,邀请中央美院等专业机构参与竹艺村片区规划编制,并注重用好用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试点两项国家级试点机遇,为社会资本、市场主体下乡进村搭好创业平台、做好要素保障。市场主体广参与充分调动国有公司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由国有公司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领投竹艺公园、原乡水村等示范项目,通过整合财政补贴、土地增值收益和商业盈利来平衡建设投资和运营维护,吸引带动社会资本跟进参与,已引进14家市场主体经营以三径书院、遵生小院为代表的精品民宿、特色文创等多元业态,累计投入资金达3.5亿元,助力竹产业从单一的竹制品加工,衍生拓展出以竹研学、竹文创、竹装饰为主的“竹经济”。集体统筹促共富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统筹资源、资产、资金,深入实践集体经济“1262”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入股经营、租赁经营、物业经营、联合开发6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2023年新增竹外民宿、御苑花海等集体经济项目4个。

持“共建共享”激发发展之美绕更好地引导新老村民一同参与乡村治理这一重要课题。模范带头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依托“微网实格”体系,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比作风、亮职责比服务、亮承诺比贡献,带动群众关心参与治理。优化机制聚民心持续完善“群众提、乡贤理、组织引、大家评、民主定”的五步议事决策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共治产业发展、土地整理等“群众心头大事”及环境卫生、用水用电等“身边关键小事”,推动村民从旁观者向主人翁转变。多元参与得共赢大力实施“新村民招引工程”,吸引以同济大学设计师袁烽、现代诗人马嘶为代表的创客人才、海外设计师等新村民27名,并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16所院校联合实施“双育双培”,孵化培育非遗传承人66名,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到竹艺村规划设计、招商引资等事务中,为乡村注入多元活力。

图三 道明镇竹艺公园俯瞰图

三、创新举措

一是坚持重塑原乡肌理,推动美丽形态有机更新。按照“在保护中开发”的思路,引入同济规划院等专业机构对竹艺村进行整村规划设计,制定“3456”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建设守则,对田、水、林、路、宅进行宜居化改造,既保留了川西民居“外有野趣、内有朴拙”的传统风貌,也营造出与现代相适、与时尚相融的宜居美学场景,实现了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

二是坚持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业态有机更新。以产业化思维推动竹编非遗发展壮大,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16所院校联合实施在校学生、非遗传承人“双育双培”,带动竹编产业链上下游从业人员6000余人;联动发展竹文创、竹装饰、竹研学等“竹经济”,引进14家市场主体建设精品酒店民宿、特色书院等,带动全村80%以上的农户发展民宿、文创、餐饮等多元业态。

三是促进新老村民共治,实现美美与共有机更新。探索建立以村党支部为核心、院落管委会和发展促进会共同参与为内容“一核两会”的社区发展治理模式,引导新老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形成“一个党支部作引领、一个管委会做服务、一个促进会谋发展”的共建共治格局。

四、进展成效

随着“传统村落有机更新”模式的不断探索,竹艺村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3年竹艺村竹产业产值7020万元;乡村游接待游客154.4万人次,旅游收入617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85.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万元。

五、获得荣誉

近年来,竹艺村先后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首批天府旅游名村,上榜国家“和美乡村百佳范例”宣传推介名单,入选四川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现场点位。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