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厅拟对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8月27日-2025年9月3日。
电 话:028-80589105
地 址:成都市科园南路88号A2座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行政审批处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拟批准的建设项目
序号 |
项目 名称 |
建设 地点 |
建设 单位 |
环境影响 评价机构 |
项目 概况 |
报告书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G5京昆高速公路成都至雅安段扩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成都市、眉山市、雅安市 |
雅安市交通运输局 |
G5京昆高速公路成都至雅安段起于成都市二环路永丰立交桥,经成都市武侯区、双流区、新津区,眉山市彭山区、东坡区,成都市邛崃市、蒲江县,雅安市名山区,止于雅安市雨城区对岩枢纽互通,路线全长144.205km,采用高速公路技术标准,于1999年通车并运营。其中:白家枢纽至青龙场段长约35.08km,设计速度120km/h,路基宽34.5m,双向6车道;青龙场至水碾坝段长约82.92km,设计速度100km/h,路基宽24.5m,双向4车道;水碾坝至对岩段长约16.62km,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25m,双向4车道。 为进一步提升既有国家高速公路京昆通道拥堵路段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安全韧性,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雅安市交通运输局拟实施建设G5京昆高速公路成都至雅安段扩容工程(以下简称“项目”)。项目采用原路拓宽为主的方式实施扩容。路线主线起于成都市双流区白家互通,接G4202成都绕城高速公路,经成都市新津区,眉山市彭山区、东坡区,成都市邛崃市、蒲江县,雅安市名山区、雨城区,于金鸡关至吴家湾段单侧新建,后继续沿原路拓宽,止于雅安市雨城区对岩互通,顺接已建的G5京昆高速公路雅安至西昌段。新建芦山支线起于雅安市芦山县芦阳街道,接在建的邛崃经芦山至荥经高速公路,经雨城区、名山区,设枢纽互通与主线相接。 项目路线全长159.11km,其中主线长134.62km,采用高速公路标准,沥青混凝土路面,扩容后路基宽度包括42.5m、41.5m、41m和40.5m,设计速度包括120km/h、100km/h和80km/h,双向8车道;新建芦山支线长24.49km,采用高速公路标准,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25.5m,设计速度80km/h,双向4车道。项目互通连接线长14.005km/8条,采用一级或二级或三级公路标准。全线共设置桥梁18198.5m/166座(特大桥7157.5m/3座、大中桥9256.5m/82座、小桥1784.5m/81座),隧道7367.5m/3座(特长隧道5012.5m/1座、长隧道1972.5m/1座、短隧道382.5m/1座),以及互通式立交27处(枢纽互通9处、综合体2处、一般互通16处)、涵洞(通道)16道,全线共设置服务区5处(含综合体2处)、收费站22处,其中服务区新建2处、改扩建1处、完全利用2处,收费站新建7处、改扩建11处、拆除重建2处、完全利用2处。 项目总占地1510.84hm2,其中永久占地1307.44hm2,临时占地203.40hm2,占地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项目土石方挖方2331.22万m3,填方1228.85万m3,弃方671.42万m3,综合利用430.95万m3;全线设置弃渣场8处,表土堆放场25处,施工生产生活区42处(包括热拌站5处,冷拌站17处,施工驻地22处,桥梁预制场20处,钢筋加工场12处等),施工便道148.346km(其中新建43.186km,改建105.16km);所需的砂石骨料采用外购和综合利用土石方挖方,不单独设置料场。 项目建设总投资约289.79亿元,其中环保投资约12.91亿元,约占总投资的4.46%。 |
一、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施工期 通过优化临时工程布设、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除必要的施工便道外,在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得设置取土场、弃土场、拌和站、预制场、施工驻地等临时工程。 强化施工环境管理,控制施工范围,妥善保存路基开挖及临时占地的表土,施工期结束后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公路水运建设项目表土资源收集与利用工作的通知》等相关要求及时做好生态修复。对占地红线范围内以及紧邻施工区的古树采取避让、设立标识牌、围栏等就地保护措施,并定期监测树木状态。旅游高峰期间,采取加强施工道路清扫和洒水降尘频次,合理安排施工运输车辆,联合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强化施工运输管理,避免施工运输对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造成重大干扰。 施工生产生活区的生产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施工生活污水利用既有设施处理或生态厕所处理后用作农灌、绿化等。涉水桥梁施工尽可能在枯水期进行,并设置钢护筒围堰,采用循环钻孔灌注桩等施工方式,减小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隧道施工过程中按照“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采取有效的超前探水预报、封堵控制措施,隧道排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生产、农林灌或达标排放。针对顶部分布有居民点的部分隧道,通过加强地下水跟踪监测,提供替代水源保障供水等措施,控制和减小隧道开挖对居民饮水的影响。 拌和站采取密闭拌和方式,沥青拌和设备配置消烟除尘装置,混凝土拌和设备配置除尘设施;钢筋加工设置在车间内,并对焊烟采取移动焊烟净化器处理;控制和减小沥青烟、粉尘、焊烟等各类大气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通过采取洒水降尘、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优化施工场地布设、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等措施控制和减小施工扬尘、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弃渣送渣场堆存,生活垃圾送当地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置。 (二)营运期 针对营运近、中期噪声预测超标的319处声环境保护目标,采取设置半封闭声屏障(6330m)、直立式声屏障(139483m)、中分带声屏障(13320m)、PAC-13低噪声路面(39.54km)以及隔声窗(1150m2)等措施。在采取上述措施后,281处声环境保护目标实现声环境功能区达标,37处声环境保护目标满足声环境质量不恶化,1处声环境保护目标(四川省雅安强制隔离戒毒所办公兼宿舍楼)实现室外噪声预测值有所改善且室内达标。针对营运远期,预留噪声监测、治理费用和声屏障实施条件,控制和减缓营运远期公路噪声对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项目新津服务区、梨花服务区,成都收费站、白家收费站、牧华路收费站、普兴收费站、成佳收费站、名山收费站、雅安北收费站和多营收费站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市政管网处理后达标排放,其余服务区、收费站生活污水采用新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或利用既有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相应标准后回用于冲厕、绿化,或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中相应标准后回用于农田灌溉。生活垃圾送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置。 项目在跨越地表水体路段设置连续防撞护栏,对跨越白鹤滩湿地公园的岷江大桥以及其他跨Ⅱ类地表水域桥梁设置径流收集系统、智能化水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防控成套设备(含事故应急池)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设置限速、禁止超车等警示标志,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控制和降低交通运输事故带来的环境风险。 以上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可控制和减缓项目施工期及营运期不利的环境影响,从技术、经济角度可行。 |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厅拟对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8月27日-2025年9月3日。
电 话:028-80589105
地 址:成都市科园南路88号A2座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行政审批处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拟批准的建设项目
序号 |
项目 名称 |
建设 地点 |
建设 单位 |
环境影响 评价机构 |
项目 概况 |
报告书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G5京昆高速公路成都至雅安段扩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成都市、眉山市、雅安市 |
雅安市交通运输局 |
G5京昆高速公路成都至雅安段起于成都市二环路永丰立交桥,经成都市武侯区、双流区、新津区,眉山市彭山区、东坡区,成都市邛崃市、蒲江县,雅安市名山区,止于雅安市雨城区对岩枢纽互通,路线全长144.205km,采用高速公路技术标准,于1999年通车并运营。其中:白家枢纽至青龙场段长约35.08km,设计速度120km/h,路基宽34.5m,双向6车道;青龙场至水碾坝段长约82.92km,设计速度100km/h,路基宽24.5m,双向4车道;水碾坝至对岩段长约16.62km,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25m,双向4车道。 为进一步提升既有国家高速公路京昆通道拥堵路段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安全韧性,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雅安市交通运输局拟实施建设G5京昆高速公路成都至雅安段扩容工程(以下简称“项目”)。项目采用原路拓宽为主的方式实施扩容。路线主线起于成都市双流区白家互通,接G4202成都绕城高速公路,经成都市新津区,眉山市彭山区、东坡区,成都市邛崃市、蒲江县,雅安市名山区、雨城区,于金鸡关至吴家湾段单侧新建,后继续沿原路拓宽,止于雅安市雨城区对岩互通,顺接已建的G5京昆高速公路雅安至西昌段。新建芦山支线起于雅安市芦山县芦阳街道,接在建的邛崃经芦山至荥经高速公路,经雨城区、名山区,设枢纽互通与主线相接。 项目路线全长159.11km,其中主线长134.62km,采用高速公路标准,沥青混凝土路面,扩容后路基宽度包括42.5m、41.5m、41m和40.5m,设计速度包括120km/h、100km/h和80km/h,双向8车道;新建芦山支线长24.49km,采用高速公路标准,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25.5m,设计速度80km/h,双向4车道。项目互通连接线长14.005km/8条,采用一级或二级或三级公路标准。全线共设置桥梁18198.5m/166座(特大桥7157.5m/3座、大中桥9256.5m/82座、小桥1784.5m/81座),隧道7367.5m/3座(特长隧道5012.5m/1座、长隧道1972.5m/1座、短隧道382.5m/1座),以及互通式立交27处(枢纽互通9处、综合体2处、一般互通16处)、涵洞(通道)16道,全线共设置服务区5处(含综合体2处)、收费站22处,其中服务区新建2处、改扩建1处、完全利用2处,收费站新建7处、改扩建11处、拆除重建2处、完全利用2处。 项目总占地1510.84hm2,其中永久占地1307.44hm2,临时占地203.40hm2,占地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项目土石方挖方2331.22万m3,填方1228.85万m3,弃方671.42万m3,综合利用430.95万m3;全线设置弃渣场8处,表土堆放场25处,施工生产生活区42处(包括热拌站5处,冷拌站17处,施工驻地22处,桥梁预制场20处,钢筋加工场12处等),施工便道148.346km(其中新建43.186km,改建105.16km);所需的砂石骨料采用外购和综合利用土石方挖方,不单独设置料场。 项目建设总投资约289.79亿元,其中环保投资约12.91亿元,约占总投资的4.46%。 |
一、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施工期 通过优化临时工程布设、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除必要的施工便道外,在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得设置取土场、弃土场、拌和站、预制场、施工驻地等临时工程。 强化施工环境管理,控制施工范围,妥善保存路基开挖及临时占地的表土,施工期结束后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公路水运建设项目表土资源收集与利用工作的通知》等相关要求及时做好生态修复。对占地红线范围内以及紧邻施工区的古树采取避让、设立标识牌、围栏等就地保护措施,并定期监测树木状态。旅游高峰期间,采取加强施工道路清扫和洒水降尘频次,合理安排施工运输车辆,联合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强化施工运输管理,避免施工运输对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造成重大干扰。 施工生产生活区的生产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施工生活污水利用既有设施处理或生态厕所处理后用作农灌、绿化等。涉水桥梁施工尽可能在枯水期进行,并设置钢护筒围堰,采用循环钻孔灌注桩等施工方式,减小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隧道施工过程中按照“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采取有效的超前探水预报、封堵控制措施,隧道排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生产、农林灌或达标排放。针对顶部分布有居民点的部分隧道,通过加强地下水跟踪监测,提供替代水源保障供水等措施,控制和减小隧道开挖对居民饮水的影响。 拌和站采取密闭拌和方式,沥青拌和设备配置消烟除尘装置,混凝土拌和设备配置除尘设施;钢筋加工设置在车间内,并对焊烟采取移动焊烟净化器处理;控制和减小沥青烟、粉尘、焊烟等各类大气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通过采取洒水降尘、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优化施工场地布设、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等措施控制和减小施工扬尘、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弃渣送渣场堆存,生活垃圾送当地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置。 (二)营运期 针对营运近、中期噪声预测超标的319处声环境保护目标,采取设置半封闭声屏障(6330m)、直立式声屏障(139483m)、中分带声屏障(13320m)、PAC-13低噪声路面(39.54km)以及隔声窗(1150m2)等措施。在采取上述措施后,281处声环境保护目标实现声环境功能区达标,37处声环境保护目标满足声环境质量不恶化,1处声环境保护目标(四川省雅安强制隔离戒毒所办公兼宿舍楼)实现室外噪声预测值有所改善且室内达标。针对营运远期,预留噪声监测、治理费用和声屏障实施条件,控制和减缓营运远期公路噪声对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项目新津服务区、梨花服务区,成都收费站、白家收费站、牧华路收费站、普兴收费站、成佳收费站、名山收费站、雅安北收费站和多营收费站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市政管网处理后达标排放,其余服务区、收费站生活污水采用新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或利用既有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相应标准后回用于冲厕、绿化,或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中相应标准后回用于农田灌溉。生活垃圾送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置。 项目在跨越地表水体路段设置连续防撞护栏,对跨越白鹤滩湿地公园的岷江大桥以及其他跨Ⅱ类地表水域桥梁设置径流收集系统、智能化水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防控成套设备(含事故应急池)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设置限速、禁止超车等警示标志,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控制和降低交通运输事故带来的环境风险。 以上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可控制和减缓项目施工期及营运期不利的环境影响,从技术、经济角度可行。 |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