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743号建议答复的函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11-02 08:44:33] [来源:农村处] [点击量:] [关闭]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743号建议答复的函

丁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农村污水处理的建议》(第743号)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的建议我厅高度重视,经与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议加大对农村农户化粪池的修建制定规范并符合实际的规格标准”。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目前我省集中在平原、丘陵等有水地区推行三格式化粪池改厕模式,同时坚持建管并重,确保质量推进。

一是严把产品质量。我们要求县为主体,县级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对集中采购的厕所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及管网建设基材,实行目录制管理,确定专人或专门机构进行质量和技术把关。

二是严把建设质量。印发《农村户厕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关于切实提高农村改厕质量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下发《农村改厕实用技术》和《农村厕所革命政策与知识问答》,坚持农村厕所“有墙、有顶、硬化”标准和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要求,通过改厕施工明白纸、简明验收标准等方式,让老百姓知晓施工要点,确保建成一户、运行一户、见效一户。

三是严把服务质量。我们要求地方“先建机制,后搞建设”,鼓励村集体、引导市场主体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努力确保农村厕所有人清掏管护,并研究制定《四川省建立完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机制的指导意见》,将保洁员机制建设与农村厕所常态管护统筹推进,确保老百姓方便用、愿意用、长久能用。

二、关于“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污水治理系统,力求做到达标排放”。

一是实施分类治理。各地根据治理重点,建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类”和“管控类”名录。对人口集中距离周边城镇较近5km范围内依靠落差进入城镇污水系统村庄,采用纳管模式,尽量避免用电提升;对人口集中远离城镇的村庄可建集中处理设施;对人口居住相对分散达到300左右规模的村庄可建联户污水处理设施;居住分散的村庄,以卫生厕所改造为重点。

二是优化治理技术管控类行政村积极探索农村改厕与污水共同治理技术,就地就近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治理类行政村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处理工艺,成都平原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和浅丘地区可选用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2O)、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等工艺;川南、川东北、攀西地区的丘陵山区推荐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O)、生物滤池、人工湿地、潜流池等低成本、易管理的工艺技术川西北地区以改厕为主,确有必要上设施设备的,优先推广生物接触氧化等易管护的技术工艺同一地区尽量避免多种工艺类型。

三是建立健全设施管护机制。我们将力争在年底前出台《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集体经济收益用于设施日常管护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供排水一体化收费管护、受益农户付费等制度

三、关于“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一是强化宣传,提高人们的卫生整洁及环保意识;二是合理布局垃圾池等环保设施;三是统筹经费投入,加大农村垃圾的分类清理和转运力度”。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我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重大成效,“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模式基本建立,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2%,行政村配备保洁员比例达95%2021年将继续从完善垃圾收转运处置设施、强化运营管理、鼓励开展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方面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一是根据《四川省城镇生活污水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总体方案》,加强对各市(州)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指导。到20216月,指导各市(州)完成各市(州)新一轮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推”方案制定和备案,建立三年农村生活垃圾实施项目库。到2021年底完成一批农村垃圾收转运设施建设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3%以上。

二是优化乡镇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根据涉改乡镇和行政村空间布局、人口规模、垃圾产生量,优化收集点位设置、收运线路设计,提高转运效率,达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目的。指导各地完成233个乡镇、约195条垃圾收转运路线优化。指导各地规范运行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管理。

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垃圾分类意识。通过中国建设报、川报观察、住房与建设厅官方网站、厅公众微信号等媒体大力宣传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分类治理先进经验,提高群众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和积极性。

附件:1.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协助办理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743号建议的复函》

2.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会办政协第0117号、0613号提案和人大第743号建议的复函》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1430


附件1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协助办理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第743号建议的复函

生态环境厅:

你厅《关于商请协助办理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743建议的函》收悉,现将建议3条相关内容回复如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我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重大成效,“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模式基本建立,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2%,行政村配备保洁员比例达95%2021年我厅将继续从完善垃圾收转运处置设施、强化运营管理、鼓励开展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方面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根据《四川省城镇生活污水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总体方案》,加强对各市(州)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指导。到20216月,指导各市(州)完成各市(州)新一轮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推”方案制定和备案,建立三年农村生活垃圾实施项目库。到2021年底完成一批农村垃圾收转运设施建设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3%以上。

二是优化乡镇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根据涉改乡镇和行政村空间布局、人口规模、垃圾产生量,优化收集点位设置收运线路设计,提高转运效率,达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目的。指导各地完成233个乡镇195条垃圾收转运路线优化指导各地规范运行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管理。

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垃圾分类意识。通过中国建设报、川报观察、厅官方网站、厅公众微信号等媒体大力宣传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分类治理先进经验,提高群众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和积极性。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1318

(联系人:任茂全 联系电话:15390339638


附件2

关于会办政协第0117号、0613号提案和

人大第743号建议的复函

生态环境厅:

你厅关于商请协助办理政协第0117号、0613号提案和人大第743号建议的函收悉,现将会办意见提供于后。

一、人大第743号建议中关于“建议加大对农村农户化粪池的修建制定规范并符合实际的规格标准”的会办意见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目前我省集中在平原、丘陵等有水地区推行三格式化粪池改厕模式,同时坚持建管并重,确保质量推进。一是严把产品质量。我们要求县为主体,县级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对集中采购的厕所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及管网建设基材,实行目录制管理,确定专人或专门机构进行质量和技术把关。二是严把建设质量。印发《农村户厕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关于切实提高农村改厕质量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下发《农村改厕实用技术》和《农村厕所革命政策与知识问答》,坚持农村厕所“有墙、有顶、硬化”标准和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要求,通过改厕施工明白纸、简明验收标准等方式,让老百姓知晓施工要点,确保建成一户、运行一户、见效一户。三是严把服务质量。我们要求地方“先建机制,后搞建设”,鼓励村集体、引导市场主体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努力确保农村厕所有人清掏管护,并研究制定《四川省建立完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机制的指导意见》,将保洁员机制建设与农村厕所常态管护统筹推进,确保老百姓方便用、愿意用、长久能用。

二、政协第0613号提案中关于“村庄改厕和污水治理衔接不足”的会办意见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粪污处理是核心。我们坚持“厕污共治”的思路,推动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防治厕所粪污直排造成水体污染。具备用水条件地区使用三格化粪池处理后进行还田利用;沼气池较多的地区,通过建设三联沼气池厕所对粪渣粪液进行还田利用;人口集中居住点,采取一体化强动力治理、地埋式微动力治理、生化池无动力进行无害化处理;城镇近郊区,通过管网将厕污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站)进行集中处理。

三、政协第0117号提案中“对策建议第三、四条”的会办意见

川西北高山高原为高寒气候,目前仍没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防冻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2019年以来,我们通过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在部分近城镇近河坝地区农村探索了增加保温防冻后水冲式卫生厕所,高寒缺水地区农村则试点了防冻节水冬夏两用卫生厕所和干封式粪尿分集厕所、改良式吊厕等技术模式。“十四五”期,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院技术力量,争取设立高寒缺水地区改厕技术模式集中攻关科研试点示范专项,强化农村改厕技术模式提升瓶颈研发突破。

同时,我们将继续坚持群众主体,凝聚合力共同推进农村改厕。通过政策引导和媒体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党群大讲堂、村村响广播、感恩教育宣讲会等传统有效载体,加强群众对农村厕所革命有关政策的知晓度、赞同度和满意度,指导各地将维护和使用无害化厕所纳入村规民约,自觉提高农民改厕意识和积极性。

联系人:高志飞86603074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21317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环保投诉热线:123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