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合江县构建“三维体系”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1-10-09 12:06:21 来源:泸州市

    

    近年来,合江县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构建起上下联动、前后同步、左右协作的“三维体系”,聚焦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坚持上下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一是强组织。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主任的合江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做到县、镇、村三级协调联动,不断健全以村与镇同步、镇与部门协作、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一指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下设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四个专项工作委员会,分领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起县委、县政府统筹领导、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属地政府具体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合力。二是重投入。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资金11.4亿元,用于污水、垃圾项目攻坚等。目前全县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68座,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二级场镇和农村聚居点延伸扩展,同时不断完善配套管网和运行维护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建得起、用得好、管得住;建成投运1座日转运量400吨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进一步健全我县生活垃圾转运处置体系,有效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破坏。三是广宣传。扎实抓好《长江保护法》《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贯彻,一方面抓关键少数,通过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中心组学习等形式,推动全县领导干部学习全覆盖,主动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抓绝大多数,将《决定》《条例》等纳入普法宣传教育,通过微信、“村村响”、坝坝会等向群众广泛宣传,努力让“共同保护一江碧水”成为全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二)保证前后同步,持续对标补短抓好整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交办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按照“长短结合、分类治理”原则扎实抓好问题整改。2016年以来各级督察、检查反馈的418个生态环境问题已整改完成378个,剩余40个问题正在整改中。其中,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涉及我县的25项整改任务已完成整改24项,剩余1项正在按序时进度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沱江流域反馈8个问题已全部完成;第一轮中央督察及“回头看”移交的34个信访问题已全部完成。聚焦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抓实抓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对全县污水垃圾、餐饮油烟、饮用水源地等重点领域各类生态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全方面无死角“把脉问诊”。二是致力“细胞修复”。从长江砂石禁采、港口码头整治、退捕禁捕、小水电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着手实施生态修复。关闭拆除砂石加工厂6个并转运14个堆场1600万吨砂石,完成23座码头拆除取缔及生态复绿,拆除捕捞渔船175艘,渔民转产上岸325名,电站退出11座、拆坝4座、解网1座,清淤疏浚河道83余公里,带动治理水土流失18.9平方公里等。三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综合污染治理,抓实抓细大气专项整治、河湖长制、污水垃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2020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和细颗粒物(PM2.5)日平均浓度均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辖区长江、赤水河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基本管控,

(三)加深左右协作,筑牢联防联控生态屏障。与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分别签订长江河道管理协作联动协议和河长制跨界合作协议,与贵州省赤水市签订跨界河流(段)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定期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和通报、联合执法等制度机制,畅通长江、赤水河上下游、左右岸河流管理保护工作,打通跨省界河流制度壁垒,实现跨省界河流联防联控。今年以来,已开展联合执法巡查60余次,共同推进长江、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同时,不断健全应急处置体系,延伸市环境应急指挥平台至县级,完成243家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督促天华公司、三木化工等重点企业开展应急演练70余次,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等污染源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集中开展危险废物安全生产三年整治专项行动,成功承办全省、全国长江出川断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合江县构建“三维体系”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10-09 12:06:21] [来源:泸州市] [点击量:] [关闭]

    

    近年来,合江县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构建起上下联动、前后同步、左右协作的“三维体系”,聚焦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坚持上下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一是强组织。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主任的合江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做到县、镇、村三级协调联动,不断健全以村与镇同步、镇与部门协作、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一指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下设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四个专项工作委员会,分领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起县委、县政府统筹领导、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属地政府具体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合力。二是重投入。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资金11.4亿元,用于污水、垃圾项目攻坚等。目前全县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68座,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二级场镇和农村聚居点延伸扩展,同时不断完善配套管网和运行维护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建得起、用得好、管得住;建成投运1座日转运量400吨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进一步健全我县生活垃圾转运处置体系,有效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破坏。三是广宣传。扎实抓好《长江保护法》《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贯彻,一方面抓关键少数,通过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中心组学习等形式,推动全县领导干部学习全覆盖,主动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抓绝大多数,将《决定》《条例》等纳入普法宣传教育,通过微信、“村村响”、坝坝会等向群众广泛宣传,努力让“共同保护一江碧水”成为全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二)保证前后同步,持续对标补短抓好整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交办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按照“长短结合、分类治理”原则扎实抓好问题整改。2016年以来各级督察、检查反馈的418个生态环境问题已整改完成378个,剩余40个问题正在整改中。其中,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涉及我县的25项整改任务已完成整改24项,剩余1项正在按序时进度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沱江流域反馈8个问题已全部完成;第一轮中央督察及“回头看”移交的34个信访问题已全部完成。聚焦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抓实抓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对全县污水垃圾、餐饮油烟、饮用水源地等重点领域各类生态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全方面无死角“把脉问诊”。二是致力“细胞修复”。从长江砂石禁采、港口码头整治、退捕禁捕、小水电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着手实施生态修复。关闭拆除砂石加工厂6个并转运14个堆场1600万吨砂石,完成23座码头拆除取缔及生态复绿,拆除捕捞渔船175艘,渔民转产上岸325名,电站退出11座、拆坝4座、解网1座,清淤疏浚河道83余公里,带动治理水土流失18.9平方公里等。三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综合污染治理,抓实抓细大气专项整治、河湖长制、污水垃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2020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和细颗粒物(PM2.5)日平均浓度均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辖区长江、赤水河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基本管控,

(三)加深左右协作,筑牢联防联控生态屏障。与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分别签订长江河道管理协作联动协议和河长制跨界合作协议,与贵州省赤水市签订跨界河流(段)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定期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和通报、联合执法等制度机制,畅通长江、赤水河上下游、左右岸河流管理保护工作,打通跨省界河流制度壁垒,实现跨省界河流联防联控。今年以来,已开展联合执法巡查60余次,共同推进长江、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同时,不断健全应急处置体系,延伸市环境应急指挥平台至县级,完成243家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督促天华公司、三木化工等重点企业开展应急演练70余次,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等污染源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集中开展危险废物安全生产三年整治专项行动,成功承办全省、全国长江出川断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