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古蜀道,千年古柏虬枝盘绕,苍翠接天,守护着历史的回响;汤汤嘉陵江,碧波潋滟白鹭翩跹,鱼翔浅底,流淌着生态的欢歌;莽莽大巴山,葱郁林海山珍遍野,民宿星布,见证着幸福的生活……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美丽画卷正在广元大地徐徐铺展。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理念已成为我们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思维范式和行动指南。
二十载岁月如歌。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今已映照万里神州,指引着广元这颗“川北明珠”的绿色崛起之路。
二十载笃行不怠。广元以生动实践诠释着“两山”理念的真理光芒。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剑阁县翠云廊考察时指出,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千年绿色文脉得以焕发新生。
二十载久久为功。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波澜壮阔的绿色改革,让广元的生态魅力和生态价值更加彰显,全市正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
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广元底气源于坚实的生态根基与科学的顶层设计。
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实施“1345”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永续发展的战略位置。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加速推进环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先后出台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决定、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意见、健全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搭建“1+N”制度框架。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统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建立部门协作推进机制,在全国率先设立市低碳发展局,在全省率先组建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会、市属国企“两山”公司,实施50个试点项目,培育15个示范单位,助力生态经济发展。
作为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广元坐拥“大山大水大森林、好山好水好生态”,57.93%的森林覆盖率织就城市“绿肺”。纵然资源禀赋突出,守护仍需倍加精心。我市精准发力、全域攻坚,强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矢志让蓝天白云常驻,力保碧波清流长存,守护一方净土常在。
为此,我市坚持科学依法治污,打出系统治理组合拳:修订出台《广元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和252家重点企业“一厂一策”实施方案,强力推进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面源治理,空气清新宜人,市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精细管控枯水期、汛期水质,加强嘉陵江水华防控,储备28个美丽河湖子项目,推进7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国家Ⅱ类及以上,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严格土壤污染分区管控,更新风险源清单,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圆满收官,95.24%耕地获国家无公害认证。
一项项硬核数据,清晰勾勒出从“生态佳”到“生态+”的发展路径。二十载风华,我市将“绿水青山”的丰富馈赠,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精准治理实践,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强劲动能。
绿色转型 发展动能提速增效
一台台电解槽整齐排列,火红的电解铝液刚生产出来便被送到相距仅1公里的下游企业,在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铝产业企业环环相扣,形成一条完整的新型工业化产业链。
“从生产经营到技术工艺,再到产品研发和设施设备,我们都做到了绿色环保、智能创新、高效低耗。”四川中孚总工程师黄克勤告诉记者,该公司烟气排放指标是行业超低排放标准的十分之一左右,同时采用现代磁场仿真技术,使用优质砂状氧化铝,有效提高了电流效率。
铝基新材料产业是广元工业首位产业,近年来,我市聚力打造“中国绿色铝都”,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成功创建3个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4个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2个省级节水型企业,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创建率达100%,绿电铝产量累计达到56万吨,电解铝行业能效日益提升。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在工业领域,聚链清洁生产,积极推动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过去一年,我市一般工业固废利用处置率达98.76%;聚力节能降碳,为企业开展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完成18户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监测系统接入端建设;聚效源头治理,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工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在农业领域,全链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和黄茶基地,累计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552个,认证有机基地面积达50万亩,“广元七绝”区域公用品牌带动“朝天核桃”“米仓山茶”“苍溪猕猴桃”连续3年入围全国地理标志品牌百强,连续8年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6年保持在99.5%以上。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新风尚。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截至2024年底,累计新建绿色建筑超800万平方米,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35.17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48.45%。积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推进运输载具绿色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占比分别达83.33%、57.42%、53.71%。扎实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申请汽车报废更新、置换更新9089台,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7865件,家电以旧换新和数码产品购新10.8305万件,家装厨卫“焕新”7127件,累计申请量达13.2386万件,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节能降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全方位的绿色转型,是我市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胜势加速转化的璀璨成果。二十载耕耘,我市以坚实步伐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转化蝶变 生态价值加速释放
千里之外的浙江省安吉县是“两山”理念的起源地。2018年,安吉县捐赠的“白叶一号”茶苗在青川县的“新家”落地生根,从东海之滨来到西南腹地,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山海赞歌”。
“我家茶叶年收入突破10万元,‘金叶子’让山里人的钱包鼓了起来。”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茶农强锡香感叹道。如今,青川县共建成“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7075.5亩,预计2028年前后全面进入丰产期,届时每年鲜叶产量可达70万斤、产值可达2.8亿元,带动79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约9000元。
在苍溪县陵江镇油橄榄园区,林下套种的川明参花随风摇曳、散养的土鸡悠闲觅食;智能化加工厂内,金黄色的橄榄油包装进礼盒……这幅“林上结果、林下生金”的图景,是我市激活林下经济的生动写照,更是我市在“两山”理念实践中书写的一份“金色答卷。”
从昔日“守着林受穷”到如今“经营林致富”,林下经济已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截至目前,我市聚焦“森林四库”发展林下经济174万亩,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个,开发橄榄油等精深加工产品30余种,依托经济林木资源优势引进的鲁丽绿色数智家居产业园加快建设,林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在林业资源深度开发的同时,我市依托优质水资源,大力发展“水经济”。拆除白龙湖网箱,有效提升水质;引进娃哈哈等企业建成饮用水生产线21条,包装饮用水产能超100万吨;打造“白龙湖”“冰鸟”等商标品牌20个、“好水”产品近100个;坚持人放天养,建设西部最大生态有机鱼基地,两湖生态鱼连续8年获得有机认证。
我市还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打造“秦巴药都”,做活“药文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依托道地中药材资源开发杜仲药膳等中医药康养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我市正着力做优生态康养和文化旅游,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打造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23个,推出各类旅游研学等线路50余条,为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加快打造国际旅游城市注入了多元活力。
二十年踔厉奋发,我市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将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淬炼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每一步都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磅礴力量,在巴山蜀水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篇章。
(来源:广元日报)
巍巍古蜀道,千年古柏虬枝盘绕,苍翠接天,守护着历史的回响;汤汤嘉陵江,碧波潋滟白鹭翩跹,鱼翔浅底,流淌着生态的欢歌;莽莽大巴山,葱郁林海山珍遍野,民宿星布,见证着幸福的生活……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美丽画卷正在广元大地徐徐铺展。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理念已成为我们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思维范式和行动指南。
二十载岁月如歌。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今已映照万里神州,指引着广元这颗“川北明珠”的绿色崛起之路。
二十载笃行不怠。广元以生动实践诠释着“两山”理念的真理光芒。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剑阁县翠云廊考察时指出,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千年绿色文脉得以焕发新生。
二十载久久为功。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波澜壮阔的绿色改革,让广元的生态魅力和生态价值更加彰显,全市正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
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广元底气源于坚实的生态根基与科学的顶层设计。
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实施“1345”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永续发展的战略位置。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加速推进环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先后出台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决定、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意见、健全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搭建“1+N”制度框架。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统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建立部门协作推进机制,在全国率先设立市低碳发展局,在全省率先组建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会、市属国企“两山”公司,实施50个试点项目,培育15个示范单位,助力生态经济发展。
作为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广元坐拥“大山大水大森林、好山好水好生态”,57.93%的森林覆盖率织就城市“绿肺”。纵然资源禀赋突出,守护仍需倍加精心。我市精准发力、全域攻坚,强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矢志让蓝天白云常驻,力保碧波清流长存,守护一方净土常在。
为此,我市坚持科学依法治污,打出系统治理组合拳:修订出台《广元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和252家重点企业“一厂一策”实施方案,强力推进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面源治理,空气清新宜人,市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精细管控枯水期、汛期水质,加强嘉陵江水华防控,储备28个美丽河湖子项目,推进7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国家Ⅱ类及以上,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严格土壤污染分区管控,更新风险源清单,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圆满收官,95.24%耕地获国家无公害认证。
一项项硬核数据,清晰勾勒出从“生态佳”到“生态+”的发展路径。二十载风华,我市将“绿水青山”的丰富馈赠,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精准治理实践,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强劲动能。
绿色转型 发展动能提速增效
一台台电解槽整齐排列,火红的电解铝液刚生产出来便被送到相距仅1公里的下游企业,在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铝产业企业环环相扣,形成一条完整的新型工业化产业链。
“从生产经营到技术工艺,再到产品研发和设施设备,我们都做到了绿色环保、智能创新、高效低耗。”四川中孚总工程师黄克勤告诉记者,该公司烟气排放指标是行业超低排放标准的十分之一左右,同时采用现代磁场仿真技术,使用优质砂状氧化铝,有效提高了电流效率。
铝基新材料产业是广元工业首位产业,近年来,我市聚力打造“中国绿色铝都”,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成功创建3个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4个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2个省级节水型企业,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创建率达100%,绿电铝产量累计达到56万吨,电解铝行业能效日益提升。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在工业领域,聚链清洁生产,积极推动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过去一年,我市一般工业固废利用处置率达98.76%;聚力节能降碳,为企业开展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完成18户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监测系统接入端建设;聚效源头治理,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工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在农业领域,全链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和黄茶基地,累计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552个,认证有机基地面积达50万亩,“广元七绝”区域公用品牌带动“朝天核桃”“米仓山茶”“苍溪猕猴桃”连续3年入围全国地理标志品牌百强,连续8年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6年保持在99.5%以上。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新风尚。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截至2024年底,累计新建绿色建筑超800万平方米,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35.17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48.45%。积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推进运输载具绿色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占比分别达83.33%、57.42%、53.71%。扎实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申请汽车报废更新、置换更新9089台,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7865件,家电以旧换新和数码产品购新10.8305万件,家装厨卫“焕新”7127件,累计申请量达13.2386万件,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节能降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全方位的绿色转型,是我市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胜势加速转化的璀璨成果。二十载耕耘,我市以坚实步伐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转化蝶变 生态价值加速释放
千里之外的浙江省安吉县是“两山”理念的起源地。2018年,安吉县捐赠的“白叶一号”茶苗在青川县的“新家”落地生根,从东海之滨来到西南腹地,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山海赞歌”。
“我家茶叶年收入突破10万元,‘金叶子’让山里人的钱包鼓了起来。”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茶农强锡香感叹道。如今,青川县共建成“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7075.5亩,预计2028年前后全面进入丰产期,届时每年鲜叶产量可达70万斤、产值可达2.8亿元,带动79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约9000元。
在苍溪县陵江镇油橄榄园区,林下套种的川明参花随风摇曳、散养的土鸡悠闲觅食;智能化加工厂内,金黄色的橄榄油包装进礼盒……这幅“林上结果、林下生金”的图景,是我市激活林下经济的生动写照,更是我市在“两山”理念实践中书写的一份“金色答卷。”
从昔日“守着林受穷”到如今“经营林致富”,林下经济已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截至目前,我市聚焦“森林四库”发展林下经济174万亩,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个,开发橄榄油等精深加工产品30余种,依托经济林木资源优势引进的鲁丽绿色数智家居产业园加快建设,林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在林业资源深度开发的同时,我市依托优质水资源,大力发展“水经济”。拆除白龙湖网箱,有效提升水质;引进娃哈哈等企业建成饮用水生产线21条,包装饮用水产能超100万吨;打造“白龙湖”“冰鸟”等商标品牌20个、“好水”产品近100个;坚持人放天养,建设西部最大生态有机鱼基地,两湖生态鱼连续8年获得有机认证。
我市还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打造“秦巴药都”,做活“药文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依托道地中药材资源开发杜仲药膳等中医药康养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我市正着力做优生态康养和文化旅游,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打造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23个,推出各类旅游研学等线路50余条,为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加快打造国际旅游城市注入了多元活力。
二十年踔厉奋发,我市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将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淬炼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每一步都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磅礴力量,在巴山蜀水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篇章。
(来源:广元日报)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