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羽色如彩虹般绚烂的“林中仙子”吗?它头戴金红羽冠,颈披翡翠绿领,背覆金黄铠甲,腹着艳红罗裙,拖着长达80厘米的五彩尾羽,飞过时宛如一幅流动的工笔画——这便是中国特有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近日,南充市传来生态喜讯:生态环境监测队员用相机与红外相机“双镜头”接力,在南部县同步记录到雄性与雌性红腹锦鸡的野外影像,为这一珍稀物种在南充的稳定存续送上“最鲜活的证明”!
(图一:相机镜头下的两只雄性红腹锦鸡)
2025年8月下旬,四川省南充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与西华师范大学联合监测团队在南部县开展鸟类样线调查时,一阵细碎的枝叶响动打破了林间宁静。抬头望去,两只红腹锦鸡雄鸟正立于构树枝头觅食,悠闲自在的姿态让监测队员不禁屏住呼吸,迅速用相机定格下这“久别重逢”的珍贵画面。
(图二:相机镜头下的雄性红腹锦鸡)
而早在8月初,布设于同一监测样地人工林内的红外相机已悄然“上岗”:一只红腹锦鸡雌鸟从灌丛中走出,羽色以棕褐色为主,缀有黑褐色斑点,虽不似雄鸟那般艳丽,却自带低调的自然美感。它警惕地环顾四周,轻盈的脚步踩在落叶上几乎无声,尽显野生鸟类的灵动与机警。
(图三:红外相机捕捉到的雌性红腹锦鸡)
“南充海拔较低,基本处于红腹锦鸡分布海拔的下限,早期文献虽记载南充有红腹锦鸡分布,但近几十年一直缺乏可靠的证据来证明该物种依然在南充得以存续。”参与监测的西华师范大学研究员介绍道。此次“双镜头”记录的红腹锦鸡野外生态照片,为证明红腹锦鸡这一保护物种依然在南充市稳定分布和繁衍提供了最直接最可信的影像资料。
红腹锦鸡的重现,绝非偶然。作为生态环境的“敏感指示器”,它们性格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常以野豌豆、野樱桃、青蒿等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它们的回归背后,是南充市持续推进生态修复的坚实足迹。近年来,南充通过退耕还林、湿地修复、濒危物种保护等系列举措,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21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1.8%,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如今,南充嘉陵江流域生态系统持续优化,不仅成为红嘴鸥等鸟类的重要越冬地,更成为凤头蜂鹰、红腹锦鸡等国家级保护物种的“安居之所”。
(图四:野外监测设备—红外相机)
为守护这份“生态惊喜”与这片“安居之所”,南充监测站进一步织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现有人工地面样线(样地)监测的基础上,今年新增20台红外相机。同时,深化与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协作,推动“监测-科研-保护”联动。“希望未来能在南充的山林间,看到更多珍稀物种的鲜活画面。”监测队员笑着说。
在此,我们共同发出倡议:让我们携手守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家园,为它们营造安全的自然环境,确保这些“生态瑰宝”能在山野林间自由繁衍生息;同时,也请用心爱护和维护野外监测设备——这些记录自然脉动的“科学眼睛”,是我们追踪物种动态、开展精准保护的重要支撑。唯有凝聚全社会的保护合力,才能持续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绚丽图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山水间永续延展。
你见过羽色如彩虹般绚烂的“林中仙子”吗?它头戴金红羽冠,颈披翡翠绿领,背覆金黄铠甲,腹着艳红罗裙,拖着长达80厘米的五彩尾羽,飞过时宛如一幅流动的工笔画——这便是中国特有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近日,南充市传来生态喜讯:生态环境监测队员用相机与红外相机“双镜头”接力,在南部县同步记录到雄性与雌性红腹锦鸡的野外影像,为这一珍稀物种在南充的稳定存续送上“最鲜活的证明”!
(图一:相机镜头下的两只雄性红腹锦鸡)
2025年8月下旬,四川省南充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与西华师范大学联合监测团队在南部县开展鸟类样线调查时,一阵细碎的枝叶响动打破了林间宁静。抬头望去,两只红腹锦鸡雄鸟正立于构树枝头觅食,悠闲自在的姿态让监测队员不禁屏住呼吸,迅速用相机定格下这“久别重逢”的珍贵画面。
(图二:相机镜头下的雄性红腹锦鸡)
而早在8月初,布设于同一监测样地人工林内的红外相机已悄然“上岗”:一只红腹锦鸡雌鸟从灌丛中走出,羽色以棕褐色为主,缀有黑褐色斑点,虽不似雄鸟那般艳丽,却自带低调的自然美感。它警惕地环顾四周,轻盈的脚步踩在落叶上几乎无声,尽显野生鸟类的灵动与机警。
(图三:红外相机捕捉到的雌性红腹锦鸡)
“南充海拔较低,基本处于红腹锦鸡分布海拔的下限,早期文献虽记载南充有红腹锦鸡分布,但近几十年一直缺乏可靠的证据来证明该物种依然在南充得以存续。”参与监测的西华师范大学研究员介绍道。此次“双镜头”记录的红腹锦鸡野外生态照片,为证明红腹锦鸡这一保护物种依然在南充市稳定分布和繁衍提供了最直接最可信的影像资料。
红腹锦鸡的重现,绝非偶然。作为生态环境的“敏感指示器”,它们性格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常以野豌豆、野樱桃、青蒿等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它们的回归背后,是南充市持续推进生态修复的坚实足迹。近年来,南充通过退耕还林、湿地修复、濒危物种保护等系列举措,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21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1.8%,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如今,南充嘉陵江流域生态系统持续优化,不仅成为红嘴鸥等鸟类的重要越冬地,更成为凤头蜂鹰、红腹锦鸡等国家级保护物种的“安居之所”。
(图四:野外监测设备—红外相机)
为守护这份“生态惊喜”与这片“安居之所”,南充监测站进一步织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现有人工地面样线(样地)监测的基础上,今年新增20台红外相机。同时,深化与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协作,推动“监测-科研-保护”联动。“希望未来能在南充的山林间,看到更多珍稀物种的鲜活画面。”监测队员笑着说。
在此,我们共同发出倡议:让我们携手守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家园,为它们营造安全的自然环境,确保这些“生态瑰宝”能在山野林间自由繁衍生息;同时,也请用心爱护和维护野外监测设备——这些记录自然脉动的“科学眼睛”,是我们追踪物种动态、开展精准保护的重要支撑。唯有凝聚全社会的保护合力,才能持续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绚丽图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山水间永续延展。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