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区域实际,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护航经开区“产业之翼、未来新城”建设。
在强化服务保障方面,采取“委托专业机构咨询”“邀请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拟入驻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精准选出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环境承载的项目,坚决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项目入驻,从源头上为园区绿色发展奠定基础。对重点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一对一”服务,提前介入了解项目在环评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中会诊”“现场帮扶”“线上+线下”答疑等多种形式为项目排忧解难,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与投产,为70余个项目落地投产按下“加速键”。
在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推进企业治污提标升级。积极指导新建项目优化生产工艺,在项目环评审查阶段涉气企业按照B级及以上要求建设,成功申报四川省第一家纤维板制造行业重污染天气B级绩效企业,提升废气污染防治水平。紧抓施工扬尘治理。制定土石方挖填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管理责任;“日常巡检+重点盯守+随机抽查”模式,部门联动,对辖区内施工工地开展巡查300余人次,督促整改问题62个,确保扬尘管控措施落实到位。靶向施策破解秸秆无序焚烧难题。依托区内企业的配备高效污染治理设施的生物质锅炉,全市首例采取秸秆离田收集、集中转运,集中焚烧处置方式,有效治理烧除过程产生的污染物,逐步减少田间秸秆存量,从源头解决秸秆无序焚烧问题。
在精准水污染防治方面,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污水管网70余公里,实现已建成区域污水管网全覆盖。争取水环境治理类项目资金3066万元。建成投运永兴片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名山河经开区段一标段治理工程、名山片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项目和生态湿地项目。协调解决玉溪河补给生态基流,保障水生态环境流量。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地上+地面”方式对河道沿线和入河排污口进行巡查,专题会安排部署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全覆盖开展18条水系排查,对上下游水样进行采样监测并溯源分析形成问题台账,定人定责开展整治。建立常态长效制度保障。建立周期性管网排查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巡查制度、工业企业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各类水污染源排查并立即整改,排查管网70余公里,开展各种专项巡查120余次、涉水企业检查60余次。
执法有温度 帮扶有力度
建立企业档案。持续开展固定污染源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档案建设(“一企一档”),从基础信息、审批准入、排污许可、日常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档案,为企业精准“画像”。对日常巡查发现的异常情况通过“一企一档”迅速开展溯源排查,帮助企业筑牢环境安全防线。引导企业守法。突出“讲业务教办法+查问题强帮扶”监管模式,对排污企业环保负责人进行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实现“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转变。根据企业需求持续开展“送法入企”“企业服务日”等活动,为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刚柔并济执法。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执法检查,坚持把“带着温度执法,在服务中监管”贯穿于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全过程,不断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充分借力专业力量辅助执法、管服并举,整治环境安全隐患40个。
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区域实际,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护航经开区“产业之翼、未来新城”建设。
在强化服务保障方面,采取“委托专业机构咨询”“邀请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拟入驻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精准选出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环境承载的项目,坚决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项目入驻,从源头上为园区绿色发展奠定基础。对重点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一对一”服务,提前介入了解项目在环评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中会诊”“现场帮扶”“线上+线下”答疑等多种形式为项目排忧解难,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与投产,为70余个项目落地投产按下“加速键”。
在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推进企业治污提标升级。积极指导新建项目优化生产工艺,在项目环评审查阶段涉气企业按照B级及以上要求建设,成功申报四川省第一家纤维板制造行业重污染天气B级绩效企业,提升废气污染防治水平。紧抓施工扬尘治理。制定土石方挖填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管理责任;“日常巡检+重点盯守+随机抽查”模式,部门联动,对辖区内施工工地开展巡查300余人次,督促整改问题62个,确保扬尘管控措施落实到位。靶向施策破解秸秆无序焚烧难题。依托区内企业的配备高效污染治理设施的生物质锅炉,全市首例采取秸秆离田收集、集中转运,集中焚烧处置方式,有效治理烧除过程产生的污染物,逐步减少田间秸秆存量,从源头解决秸秆无序焚烧问题。
在精准水污染防治方面,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污水管网70余公里,实现已建成区域污水管网全覆盖。争取水环境治理类项目资金3066万元。建成投运永兴片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名山河经开区段一标段治理工程、名山片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项目和生态湿地项目。协调解决玉溪河补给生态基流,保障水生态环境流量。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地上+地面”方式对河道沿线和入河排污口进行巡查,专题会安排部署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全覆盖开展18条水系排查,对上下游水样进行采样监测并溯源分析形成问题台账,定人定责开展整治。建立常态长效制度保障。建立周期性管网排查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巡查制度、工业企业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各类水污染源排查并立即整改,排查管网70余公里,开展各种专项巡查120余次、涉水企业检查60余次。
执法有温度 帮扶有力度
建立企业档案。持续开展固定污染源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档案建设(“一企一档”),从基础信息、审批准入、排污许可、日常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档案,为企业精准“画像”。对日常巡查发现的异常情况通过“一企一档”迅速开展溯源排查,帮助企业筑牢环境安全防线。引导企业守法。突出“讲业务教办法+查问题强帮扶”监管模式,对排污企业环保负责人进行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实现“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转变。根据企业需求持续开展“送法入企”“企业服务日”等活动,为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刚柔并济执法。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执法检查,坚持把“带着温度执法,在服务中监管”贯穿于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全过程,不断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充分借力专业力量辅助执法、管服并举,整治环境安全隐患40个。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