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记者从中梳理了三个“最”,以此来看中国经济新发展。
创新驱动
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
“‘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
“十四五”期间,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中,人才创新活力加速迸发是一个关键。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这种人才储备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成为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说。
“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集成加速推进,‘硬核产品’层出不穷。”郑栅洁说,过去几年,有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有了赋能千行百业的AI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人,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实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
郑栅洁表示:“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民生福祉
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郑栅洁介绍,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
看教育,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到97%,比“十三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
看医疗,“十四五”期间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现在总数达到125个,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无到有、惠及4亿多人次。
看“一老一小”,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超过1.8亿,托位数达到574万个、比“十三五”末增长12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每5年都增长了1岁。
郑栅洁表示,在涉及千家万户的出行方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加速完善,“十四五”高铁新增投运里程超过1万公里,截至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倍,生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当天到”“次日达”,交通出行和快递服务更加高效。“每一个数据和每一个变化的后面,都是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升,民生无小事,我们紧盯百姓身边事,一件一件办实办细办好。”郑栅洁说。
绿色发展
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绿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底色。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这五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我们坚持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说,存量方面,当前,我国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产能比“十三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增量方面,今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0.9亿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翻了一番多。
周海兵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约12%,全国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68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83.6%。
“我们坚持久久为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保护修复。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中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周海兵说,绿色生活方式持续转变,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实现了扩投资、促消费和节能降碳的有机结合。(记者 邱海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记者从中梳理了三个“最”,以此来看中国经济新发展。
创新驱动
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
“‘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
“十四五”期间,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中,人才创新活力加速迸发是一个关键。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这种人才储备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成为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说。
“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集成加速推进,‘硬核产品’层出不穷。”郑栅洁说,过去几年,有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有了赋能千行百业的AI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人,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实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
郑栅洁表示:“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民生福祉
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郑栅洁介绍,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
看教育,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到97%,比“十三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
看医疗,“十四五”期间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现在总数达到125个,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无到有、惠及4亿多人次。
看“一老一小”,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超过1.8亿,托位数达到574万个、比“十三五”末增长12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每5年都增长了1岁。
郑栅洁表示,在涉及千家万户的出行方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加速完善,“十四五”高铁新增投运里程超过1万公里,截至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倍,生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当天到”“次日达”,交通出行和快递服务更加高效。“每一个数据和每一个变化的后面,都是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升,民生无小事,我们紧盯百姓身边事,一件一件办实办细办好。”郑栅洁说。
绿色发展
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绿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底色。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这五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我们坚持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说,存量方面,当前,我国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产能比“十三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增量方面,今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0.9亿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翻了一番多。
周海兵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约12%,全国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68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83.6%。
“我们坚持久久为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保护修复。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中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周海兵说,绿色生活方式持续转变,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实现了扩投资、促消费和节能降碳的有机结合。(记者 邱海峰)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