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办——汇聚治理智慧,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5-09-17 09:53:03]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量:] [关闭]

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何宏平介绍,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何宏平介绍,本届大会预计将迎来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大会将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制定未来十年发展蓝图,还将发布《杭州宣言》,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1973年我国加入该计划,1978年成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目前,我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居亚洲首位。通过积极参与该计划,我国不断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智慧和实践,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何宏平介绍,中国科学院联合相关部门,依托“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系统推进科学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通过推进国家公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长江江豚、福建天麻等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步恢复,栖息环境持续改善。

在生态系统与物种监测方面,组建了包含44个国家级野外台站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联合开展全国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揭示其演变趋势与驱动机制,为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决策、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基础科学数据。建成“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对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土壤微生物、森林、草原、荒漠等生物多样性主要类群和类型开展系统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在新技术集成应用方面,开发了集图像、声纹与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移动智能终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在武夷山、卧龙、车八岭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开展示范应用,为“智慧保护区”建设、管控分区、生态修复和廊道规划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在科技战略咨询方面,充分发挥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作用,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长江十年禁渔、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价值核算等国家重大决策提供重要支撑。组织开展面向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进一步摸清生态本底,持续服务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表示,中国长期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实施的重要科学计划和项目,深入参与全球科学治理,曾多次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会议。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的“深时数字地球”等数十个科学计划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行动计划,为推进实施全球发展倡议、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大贡献。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介绍,“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中国积极推动该框架任务的落实,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如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多尺度、多层次强化数据采集,建立健全监督性调查观测网络。

农业农村部秉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生产与生态同行”的发展理念,全方位科学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开展调查监测评估、建设管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休禁渔制度、规范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发展生态渔业、强化执法监管,推动实现生态保护、渔业发展和渔民增收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家林草局指出,自然保护地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鉴于其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中国进一步发挥高新科技的支撑作用,着力建设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和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在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旗舰物种监测、人类活动管控和野生动物危害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提升了保护建设管理效能。

浙江省作为本届大会的承办单位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践行绿色办会理念的首批试点,联合蚂蚁森林开展了“零碳办会”活动。浙江省林业局局长董旭斌说:“截至8月底,参与人数已达335万,积累碳汇4452吨,‘低碳’办会将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在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将有助于落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发布的杭州战略行动计划,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记者 吴月辉)

长者专区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办——汇聚治理智慧,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17 09:53:03 来源:人民日报

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何宏平介绍,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何宏平介绍,本届大会预计将迎来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大会将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制定未来十年发展蓝图,还将发布《杭州宣言》,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1973年我国加入该计划,1978年成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目前,我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居亚洲首位。通过积极参与该计划,我国不断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智慧和实践,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何宏平介绍,中国科学院联合相关部门,依托“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系统推进科学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通过推进国家公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长江江豚、福建天麻等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步恢复,栖息环境持续改善。

在生态系统与物种监测方面,组建了包含44个国家级野外台站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联合开展全国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揭示其演变趋势与驱动机制,为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决策、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基础科学数据。建成“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对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土壤微生物、森林、草原、荒漠等生物多样性主要类群和类型开展系统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在新技术集成应用方面,开发了集图像、声纹与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移动智能终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在武夷山、卧龙、车八岭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开展示范应用,为“智慧保护区”建设、管控分区、生态修复和廊道规划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在科技战略咨询方面,充分发挥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作用,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长江十年禁渔、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价值核算等国家重大决策提供重要支撑。组织开展面向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进一步摸清生态本底,持续服务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表示,中国长期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实施的重要科学计划和项目,深入参与全球科学治理,曾多次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会议。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的“深时数字地球”等数十个科学计划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行动计划,为推进实施全球发展倡议、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大贡献。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介绍,“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中国积极推动该框架任务的落实,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如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多尺度、多层次强化数据采集,建立健全监督性调查观测网络。

农业农村部秉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生产与生态同行”的发展理念,全方位科学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开展调查监测评估、建设管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休禁渔制度、规范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发展生态渔业、强化执法监管,推动实现生态保护、渔业发展和渔民增收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家林草局指出,自然保护地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鉴于其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中国进一步发挥高新科技的支撑作用,着力建设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和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在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旗舰物种监测、人类活动管控和野生动物危害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提升了保护建设管理效能。

浙江省作为本届大会的承办单位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践行绿色办会理念的首批试点,联合蚂蚁森林开展了“零碳办会”活动。浙江省林业局局长董旭斌说:“截至8月底,参与人数已达335万,积累碳汇4452吨,‘低碳’办会将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在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将有助于落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发布的杭州战略行动计划,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记者 吴月辉)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