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值第54个世界地球日将至之际,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指导支持下,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省气候中心、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省环境科学学会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论坛。论坛聚焦“强化适应行动,建设更具气候韧性的四川”主题,邀请智库专家、城市代表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并发布多份适应气候变化成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其峰,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茆爽出席论坛并致辞。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对外合作交流处副处长侯芳作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解读,介绍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情况。

蒋兆理指出,生态环境部将本着“积极探索、稳步推动”原则,强化重点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试点示范和国际合作。希望四川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适应行动,深化扩大试点示范,积极探索符合区域实际的气候适应型发展路径和建设模式。陆其峰表示,气象部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部门,将着力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茆爽表示,要基于气候变化风险开展适应行动,把潜在风险、危险、危机想在前面、摆在明面,主动防患未然、积极面对已然,增强应对极端情况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可靠性。

论坛上,生态环境厅代表17个部门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出台后全国首个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启动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省气候中心发布第10份《四川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揭示1961年以来全省气候变化科学事实。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全国第一份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省级政策与行动报告,首次呈现适应“全景图”。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省环境科学学会应对气候变化专委会发布《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优良实践案例(第一批)》,20个案例涵盖气候监测、冰川保护、水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建设、数字赋能、气候金融等领域。
论坛上,来自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专家围绕全球气候治理盘点、气候变化影响、适应气候变化目标路径、生物多样性保护、极端降水变化等热点话题作主旨报告,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分享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做法。
论坛筹备和举行中,倡导绿色出行,减少不必要印刷,并通过购买注销“碳惠天府”机制减排量实现了会议碳中和。
省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11个省级部门,广元、遂宁、四川天府新区等16个地方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学会协会、新闻媒体的120余名代表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