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两山”理论 建设红城绿谷康养泸定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0-04-21 11:45:01] [来源:泸定县] [点击量:] [关闭]

近年来,泸定县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出《关于抢抓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三创联动、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的决定》,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投资1.32亿元,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增加绿地4万平米,杵坭乡被评为全省首批“森林小镇”,杵坭村、金鸡坝村获评首批“国家森林乡村”。构建和落实河(湖)长制体系,关停砂石料场22家,治理水土流失9180公顷,河(湖)长制连续两年考核为全州先进等次。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州级生态村40个、绿色家园1317户。

高强度开展环境治理。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投资1.67亿元,推进“三大革命”,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63.4%,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90%。投入1.77亿元,正在实施6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2020年内城镇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5%以上;投资1亿元,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

高品质培育生态经济构建生态+农业以省委“10+3”农业产业体系为导向,构建大渡河流域百公里绿色产业带,实施优质核桃、优质魔芋、特色水果三个五万亩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形成特色水果、优质干果、绿色蔬菜、优质食用菌、道地中药材、生态畜牧业六大生态农业体系,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建成1个省级、7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23.56万亩,打造泸定羊肚菌”“泸定红樱桃”“泸定苹果等农产品品牌,取得三品一标认证3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4.35万亩,绿色防控面积2万余亩。泸定多次被命名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打造生态+工业严格三线一单管控,建设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数据信息新兴产业基地。全县水电装机达204万千瓦;建成康东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5家;2个大数据、云计算绿色高载能企业落户泸定。2019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289万元,出口创汇360万美元。水电、农产品加工等绿色工业产值8.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6.18%,对GDP的贡献率达31.4%发展生态+旅游按照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总定位,唱响“红城绿谷、康养泸定”新品牌,全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天府旅游名县。成功创建海螺沟5A、泸定桥4A,杵坭樱桃谷、磨西磨岗岭3AA级景区。加快开发牛背山、燕子沟、二郎山森林公园、大渡河大桥超级工程、泸定桥创5A等重点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投资8000余万元,打造9个农旅融合示范村,举办泸定红樱桃节、海螺沟冰川温泉节四季节庆”活动,2019年乡村接待游客121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3.15亿元。

培育生态+康养打好阳光、碧水、森林、温泉等生态牌,建设大渡河流域康养产业带,培育洗肺中心”1处、温泉康养酒店24家,神汤温泉主题酒店是省内唯一的藏医康养温泉主题酒店。创建森林康养基地2个、森林自然教育基地1处、森林康养人家1家、四星级森林人家23家,森林体验研学、动植物科考等森林康养体验产品初具规模。

2019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21亿元,旅游对直接就业贡献率达16%,对GDP贡献率达34.23%,对税收贡献率达21.14%在“两山理论”指引下,泸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站在新时代、面对新起点,泸定将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建设红城绿谷·康养泸定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积极贡献,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交出泸定答卷、贡献泸定力量。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