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毅力与垃圾处理厂“结伴”了22年。从1998年开始算起,这位四川商人投资、建设、运营了27个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项目,为27座城市近2000万人口提供了生活垃圾处置服务,共处置上千万吨生活垃圾。
BOT模式建垃圾厂
服务2000万城镇居民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座垃圾处置厂,就等同于一个五星级酒店没有了卫生间。脏乱差的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充其量也只能是垃圾搬家的无谓劳动。”骆毅力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过去垃圾乱填乱倒的处理方式,改变成“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解决不断蔓延的垃圾围城问题。
截至目前,他带领公司累计投资建设运营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项目27个。其中,公司运营的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为5000吨/日;运营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为20000吨/日;在建、筹建的项目全部投产后,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将超过1万吨/日,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近200MW,为27个城市及地区近2000万城镇居民,提供环境保护服务及绿色能源供给。
为了培育和推动环保市场的形成,其公司还大胆采用了一种垫资修建、逐年回收的商业模式,即后面被称为BOT的商业模式。据介绍,由于BOT项目是以重资产投入、资金密集型的一种商业模式,存在着资金和利息成本偏高的问题。为此,公司通过与银行的合作,并充分发挥资本杠杆的作用,通过滚动式发展,才基本解决了资金瓶颈的问题。
建造第一座垃圾厂
他感觉比造飞机还难
尽管如今“战果颇丰”,但骆毅力表示,当初建垃圾厂,并不顺利。他甚至表示,这比造飞机还难。
骆毅力称,90年代,全国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垃圾处理厂,有的也仅仅是简易填埋,制肥工艺,温度在300度以下的焚烧厂,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探索阶段。
如何建立一座与时代相匹配的垃圾处理厂,既能达到无害化处理,又能实现减量化、资源化目标,是摆在骆毅力面前的主要难题。“到哪里去找可供借鉴的垃圾处理厂呢?到哪里去找设备设施呢?到哪里去找安装调试单位呢?能不能正常达标运行?一道道难题摆在我眼前。”
据他回忆,当时垃圾处理技术处于一种鱼龙混杂的探索时期,行业内充斥着“垃圾炼钢、垃圾炼油、垃圾蚯蚓制肥、垃圾蒸汽澡堂”等技术杂谈。
为此,他前往国外参观考察,然后又到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江苏武进垃圾处理厂进行参观学习。在面对设计单位难以寻找的情况下,出了高价终于找到一家,对方还不给设计图纸。无奈之下,公司邀请了一些工程机械包括中科院的核物理、水等专业专家提供咨询,参与设计。
通过边建边改,不断摸索,终于建成了公司的第一座垃圾综合处理工厂——崇州垃圾处理厂。此后,骆毅力将探索垃圾处置新技术作为公司的一大工作重点,通过20多年的研发投入,获得了77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人物访谈
“从初期的质疑声,到今天的赞美声”
四川生态环境:您认为自己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骆毅力:创新了一个模式,推动和培育了环保产业,缓解了垃圾围城问题。
四川生态环境: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中遇到最困难的事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骆毅力:在环保事业发展的初期,对于民众对环境保护热情不高、参与度不够、不理解、环境保护意识差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比如我们和大家讲,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家里的卫生间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另外就是整个行业面临的专业化运营团队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奇缺的问题。我们利用社会资源对垃圾处理、垃圾发电所需的几十项专业门类的专业技工进行长期培训和实操训练,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川生态环境: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别人对您怎样的评价,让您最有成就感?
骆毅力:在九十年代,经济高速成长的时期,只要是站在风口上,连一头猪都飞得上天。而垃圾处理是一个十分冷清,甚至让人看不起的行业,那时在酒桌上,有人问起你是干什么的,听说是“搞垃圾”的,没有人看得起你,甚至连酒杯都不和你碰一下。
二十年以后的今天,环保行业变成了一个热门的行业,垃圾处置更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全国范围内,很少有民企可以进入此行业。在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从初期的质疑声,到今天的赞美声,我几乎就是在困境中坚持过来。我的经历印证了,当你在追求一种正确的思想、一种高尚的事业,担当更多社会责任的时候,名利会不招自来。
今年6月,骆毅力在生态环境厅、省委宣传部、省人大城环资委共同主办的四川省第三届“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两项评选活动中,获“绿色先锋”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