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了全球制革业150多年的环保难题,让他用这些“黑科技”解决了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0-07-06 10:07:58] [来源:四川生态环境] [点击量:] [关闭]

    石碧,四川大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6月,在生态环境厅、省委宣传部、省人大城环资委共同主办的四川省第三届“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两项评选活动中获“绿色先锋”荣誉称号。

说到传统制革工业,铬污染是一道难解的题目。石碧经近30年的探索,彻底改变了皮革行业铬污染问题的困局。针对国内外皮革生产主要采用的铬鞣技术,石碧带领团队开发和推广应用了多项制革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从技术上对我国制革工业的绿色持续发展产生了引领作用。

一号“黑科技”:HS鞣剂实现制革染整过程零排放

据悉,制革染整过程残余在废液中的染料、加脂剂、复鞣剂等,是产生高色度、高COD废水的主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这些排放物对制革集中区的水体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也给行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经过近5年夜以继日的研究,利用植物鞣剂(多酚)与铬的氧化还原-原位络合反应,石碧开发了第一种栲胶型金属络合鞣剂(即在我国皮革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的HS鞣剂)。以这一关键材料为基础的技术使制革染整工段基本实现了零排放,同时对提高我国深色皮革的质量、促进产品出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成果因其重要的环保贡献,获199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二号“黑科技”: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

据了解,准备工段的污染物产生量占制革全过程总污染物量的70%以上。针对上述问题,石碧以开发污染化学品替代技术和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为目标,成功地开发了以酶处理技术为基础的制革准备工段污染物源头控制关键技术,从源头消除了部分污染物的产生。

通过这些技术,制革过程中硫化物和石灰减量70%以上;废水中硫化物、氨氮和COD分别减少90%80%60%,污泥减少60%,节水20%,污水处理费用降低35%-50%;综合经济效益提高5%-8%

三号“黑科技”:在我国率先研究和开发无铬、少铬鞣制技术

150多年来,国内外皮革生产主要采用铬鞣技术,由此产生的含铬废水、含铬固废和含铬废弃皮革制品导致了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皮革工业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技术瓶颈。

为消除或大幅度削减制革工业的铬污染问题,石碧从1994年便开始系统地研究无铬少铬鞣制技术。基于理论上的突破,成功地开发了无铬结合鞣制技术,可以在山羊皮等薄型原料皮的制革过程中取代沿用了150多年的铬鞣技术。同时,开发了少铬-改性戊二醛结合鞣制技术,使铬的用量降低75%

石碧表示,为彻底改变皮革行业铬污染问题的困局,近20余年来,他一直带领团队埋头开展更加先进的无铬鞣制技术研究,先后探索了10多条技术路线、合成了数十类替代鞣剂、到数十个企业开展了工业试验。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通过对材料的应用工艺研究,成功构建了无铬生态皮革制造技术,在铬鞣剂的替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标志着我国在无铬生态皮革制造技术方面率先取得系统性突破。

因在开发和推广应用清洁环保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石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中国皮革行业功勋人物,获国际皮革联合会卓越贡献奖IULTCSMeritaward,中国唯一获奖人)

“他的职业生涯和他正在从事的工作对我们真正认识皮革以及如何在皮革工业中减少环境污染做出了优异的贡献。全球的制革工业明显受益于石碧及他的四川大学团队的贡献,他们应该得到我们的认可。”国际皮革化学师及工艺师协会联合会(IULTCS)主席PatriciaCasey博士这样评价石碧。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