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483号提案办理答复的函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10-23 16:04:47] [来源:科技与财务处] [点击量:] [关闭]

董发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新质生产力体系的建议》(第1483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构建多层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有关情况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近年来,我厅以省级生态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生态环保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建设省级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4个、工程技术中心11个,建成国家生态环保科普基地14家,初步形成了以省级生态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的生态环保科研体系。组织省环科院成功创建“四川省新污染物治理与环境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申报“环境健康风险系统防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下一步,我厅将持续整合优化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聚焦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重点领域支持有能力的省直属单位、科研院所和生态环保企业谋划创建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对成功获批并完成验收的平台,我厅在下一年度预算中分别按照国家级300万元、省级100万元科研经费标准予以后补助配套支持。

二、关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转型有关情况

(一)发展绿色产业链方面

推动发展绿色产业链既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省先后建成成都金堂、绵阳游仙、自贡板仓等6个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在川南地区、攀西地区、川东北地区等地形成了5个环保产业优势集群。环保产业完成了从末端治理到生产经营、生产消费领域的全方位治理转型,逐步形成了以仪器设备制造、环境工程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和环保产品生产为主的环保产业体系,实现环保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引导关联产业、配套企业间的纵向整合和横向联合,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发展一批国际国内领先、市场需求潜力大的高端装备和产品;推进成都金堂、自贡高新区、德阳经开区、宜宾临港、广安武胜等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在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专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二)培育绿色新兴产业集群方面

我厅全力支持助推涉核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职能职责范围内,全力做好项目辐射环评、辐射安全许可等服务保障及辐射安全监管。一是涉核项目产业规划方面,先后完成了乐山和绵阳有关产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审查,其中夹江核技术产业园是全国首个通过规划环评的专业核技术产业园区。牵头有关省直部门出台了《四川省“十四五”核与辐射安全及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为成绵乐三地集中发展核医疗等涉核产业实现污染防治规划了路径。配合有关省直部门出台了《四川省医用同位素及放射性药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积极服务地方和有关企业,全力做好要素保障。需要取得生态环境部审批的,积极汇报沟通,争取生态环境部支持;需要我厅审批的,提前介入指导,开辟绿色通道等。近三年来,高效完成了20余个核医疗研发或生产项目以及60余个医疗机构核医学项目环评审批。三是放射性废物辐射安全监管方面,高度关注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积极协调九院、核动力院协助毗邻园区妥善处置放射性废物,主动争取生态环境部的政策支持,解决夹江产业园区放射性废水运输处置问题。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及有关企业开展研究。积极争取协调,将“医用放射性废物处置技术”研发纳入科技厅第二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提升环评、辐射安全许可证等要素保障质效,加强帮扶指导,优化监督监管方式,以高水平核与辐射安全助力我省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有关情况

(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方面

一是建立政银合作平台,我厅与国开行四川省分行、农发行四川省分行等8家单位新签或续签战略合作协议。截止目前累计落实绿色信贷2834亿元,推动生态环保项目落地见效;二是出台贷款贴息政策,累计安排4.4亿元财政资金,对352个生态环保项目进行贴息,撬动社会资金投入2592亿元,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完善四川省生态环保投融资项目储备库,目前在库项目400个、涉及总投资达2319亿元,融资需求1842亿元;四是会同人行四川省分行、四川银保监局制定“百亿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计划”,推动发行绿色金融债券90亿元。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加强政银合作,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投入,深入制定贷款贴息政策,着力破解生态环保项目融资难问题,充分发挥四川省环保投融资项目储备库作用,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项目,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污染防治。

(二)优化碳排放交易市场方面

我厅每年度组织开展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八大行业年综合能耗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或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2.6万吨当量的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按时上报核查数据,确保碳排放数据质量。积极组织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参与碳市场交易,完成碳市场配额清缴履约。

下一步,我厅将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组织水泥、钢铁、有色等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做好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等项目进行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登记和交易,探索开展碳普惠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研究。

四、关于提升公众参与度与社会共识有关情况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我厅与教育厅联合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校园“十大行动”,旨在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引导更多青少年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从而带动家庭、辐射社会,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评选生态环保小标兵。自2022年开始,活动已连续开展两届,吸引5000余所学校数万名学生踊跃参与。二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骨干教师专题调研。自2021年开始,调研已连续开展三届,覆盖成都、自贡、泸州等15个市(州)75所学校。三是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知识竞赛。邀请专家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建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网上学习题库,吸引全省1万余名师生参与学习、练习。

下一步,我厅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主体培育,持续优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壮大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增加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投入,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教育工作,不断组织形式多元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与知识。

联 系 人:科技与财务处  陈衍杰

联系电话:80589132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4年10月23日

长者专区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483号提案办理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10-23 16:04:47 来源:科技与财务处

董发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新质生产力体系的建议》(第1483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构建多层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有关情况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近年来,我厅以省级生态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生态环保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建设省级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4个、工程技术中心11个,建成国家生态环保科普基地14家,初步形成了以省级生态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的生态环保科研体系。组织省环科院成功创建“四川省新污染物治理与环境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申报“环境健康风险系统防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下一步,我厅将持续整合优化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聚焦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重点领域支持有能力的省直属单位、科研院所和生态环保企业谋划创建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对成功获批并完成验收的平台,我厅在下一年度预算中分别按照国家级300万元、省级100万元科研经费标准予以后补助配套支持。

二、关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转型有关情况

(一)发展绿色产业链方面

推动发展绿色产业链既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省先后建成成都金堂、绵阳游仙、自贡板仓等6个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在川南地区、攀西地区、川东北地区等地形成了5个环保产业优势集群。环保产业完成了从末端治理到生产经营、生产消费领域的全方位治理转型,逐步形成了以仪器设备制造、环境工程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和环保产品生产为主的环保产业体系,实现环保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引导关联产业、配套企业间的纵向整合和横向联合,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发展一批国际国内领先、市场需求潜力大的高端装备和产品;推进成都金堂、自贡高新区、德阳经开区、宜宾临港、广安武胜等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在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专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二)培育绿色新兴产业集群方面

我厅全力支持助推涉核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职能职责范围内,全力做好项目辐射环评、辐射安全许可等服务保障及辐射安全监管。一是涉核项目产业规划方面,先后完成了乐山和绵阳有关产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审查,其中夹江核技术产业园是全国首个通过规划环评的专业核技术产业园区。牵头有关省直部门出台了《四川省“十四五”核与辐射安全及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为成绵乐三地集中发展核医疗等涉核产业实现污染防治规划了路径。配合有关省直部门出台了《四川省医用同位素及放射性药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积极服务地方和有关企业,全力做好要素保障。需要取得生态环境部审批的,积极汇报沟通,争取生态环境部支持;需要我厅审批的,提前介入指导,开辟绿色通道等。近三年来,高效完成了20余个核医疗研发或生产项目以及60余个医疗机构核医学项目环评审批。三是放射性废物辐射安全监管方面,高度关注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积极协调九院、核动力院协助毗邻园区妥善处置放射性废物,主动争取生态环境部的政策支持,解决夹江产业园区放射性废水运输处置问题。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及有关企业开展研究。积极争取协调,将“医用放射性废物处置技术”研发纳入科技厅第二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提升环评、辐射安全许可证等要素保障质效,加强帮扶指导,优化监督监管方式,以高水平核与辐射安全助力我省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有关情况

(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方面

一是建立政银合作平台,我厅与国开行四川省分行、农发行四川省分行等8家单位新签或续签战略合作协议。截止目前累计落实绿色信贷2834亿元,推动生态环保项目落地见效;二是出台贷款贴息政策,累计安排4.4亿元财政资金,对352个生态环保项目进行贴息,撬动社会资金投入2592亿元,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完善四川省生态环保投融资项目储备库,目前在库项目400个、涉及总投资达2319亿元,融资需求1842亿元;四是会同人行四川省分行、四川银保监局制定“百亿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计划”,推动发行绿色金融债券90亿元。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加强政银合作,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投入,深入制定贷款贴息政策,着力破解生态环保项目融资难问题,充分发挥四川省环保投融资项目储备库作用,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项目,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污染防治。

(二)优化碳排放交易市场方面

我厅每年度组织开展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八大行业年综合能耗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或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2.6万吨当量的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按时上报核查数据,确保碳排放数据质量。积极组织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参与碳市场交易,完成碳市场配额清缴履约。

下一步,我厅将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组织水泥、钢铁、有色等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做好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等项目进行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登记和交易,探索开展碳普惠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研究。

四、关于提升公众参与度与社会共识有关情况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我厅与教育厅联合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校园“十大行动”,旨在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引导更多青少年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从而带动家庭、辐射社会,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评选生态环保小标兵。自2022年开始,活动已连续开展两届,吸引5000余所学校数万名学生踊跃参与。二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骨干教师专题调研。自2021年开始,调研已连续开展三届,覆盖成都、自贡、泸州等15个市(州)75所学校。三是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知识竞赛。邀请专家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建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网上学习题库,吸引全省1万余名师生参与学习、练习。

下一步,我厅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主体培育,持续优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壮大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增加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投入,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教育工作,不断组织形式多元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与知识。

联 系 人:科技与财务处  陈衍杰

联系电话:80589132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4年10月23日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