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781号提案办理答复的函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5-05-14 17:10:46] [来源:监测处] [点击量:] [关闭]

何云晓委员:

您提出的《以共建涪江源生态观测站为试点 创建川渝合作典范》(第0781号提案)收悉。经商民政厅、教育厅、科技厅、省林草局,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工作基本情况

“十四五”以来,按照生态环境部《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工作部署,我省大力推动构建“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全面强化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公园等重点区域监测。

一是初步建成全省生态质量监测网。经过两批次遴选,成都森林站、雅安森林站、贡嘎山森林站、岷山森林站、凉山森林站和若尔盖湿地站成功申报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批次遴选;布设807个国家生态质量样地,涵盖森林、草地、城乡、农田、湿地和水体六大生态系统类型,样地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二是开展生态遥感监测。连续20年对森林、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等各类生态系统现状和变化开展生态遥感监测,形成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生态系统数据集。三是启动生态地面监测。从2023年开始累计监测430个生态质量样地,占全省样地数量的53.3%,涉及21个市(州)、173个县(市、区),其中涪江流域有100个生态质量样地,已监测66个,涉及24个县(市、区)。四是布局构建涪江流域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原四川省林业厅(现省林草局)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逐步在涪江流域科学布局了宽坝(平武县)、新桥(游仙区)、南部(南部县)3个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站,持续为四川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化评估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宽坝站于2017年纳入国家林草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已更名为四川龙门山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二、关于“由四川省牵头,联合川渝两地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试点建设‘涪江源生态观测站’,开展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和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建立健全涪江上游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探索推进共同组建、共同管理、常态运行的川渝合作样板,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办理意见

一是我厅支持绵阳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平武县林业和草原局、省监测总站、绵阳站、遂宁站等共同建设“涪江源生态观测站”,组织技术力量协助“涪江源生态观测站”申报第三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围绕综合监测站重点任务,探索推进建设涪江流域川渝合作典范。二是省林草局将进一步加强与重庆市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跨区域协作,聚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及价值核算等领域,强化科研项目合作及专业人才培养,推动川渝两地技术创新共进、数据成果共享,助力打造涪江流域“生态共同体”。三是省教育厅支持在川高校发挥学科及科研优势,积极参与建设“涪江源生态观测站”,加强协同科研攻关,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关于“重启‘四川省生态学会’建设,为川渝两地生态学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合作搭建高质量学术平台”的办理意见

一是经核实,四川省生态学会于1992年3月在民政厅登记成立。因连续三年未参加年检,于2017年11月被撤销登记。社会团体被撤销登记但未办理注销登记的,其法人资格尚未灭失,不能以同一名称再申请登记成立社会团体。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被撤销登记后,应当进行清算程序,完成注销登记,因此也不能被撤销后再重新启用。之前,民政部就此问题也进行过专门解答。

二是经查询,省本级登记成立的生态类社会团体共有8家(四川省生态康养协会、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四川省生态文化促进会、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四川省生态旅游协会、四川省生态经济协会、四川省生态环境政策法制研究会),生态环境厅管理的社会团体组织共有6家(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四川省环境保护政策法制研究会、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四川省环保绿色产品协会),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可为川渝两地生态学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合作搭建高质量学术平台。如果能满足需要建议不再新登记成立类似社会组织。

三是经综合研判,确需新登记成立相关社会组织应按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法规制度申请办理。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民政厅、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将全力配合业务主管单位依法依规完成成立登记有关手续。

感谢您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5年5月6日

长者专区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781号提案办理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5-14 17:10:46 来源:监测处

何云晓委员:

您提出的《以共建涪江源生态观测站为试点 创建川渝合作典范》(第0781号提案)收悉。经商民政厅、教育厅、科技厅、省林草局,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工作基本情况

“十四五”以来,按照生态环境部《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工作部署,我省大力推动构建“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全面强化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公园等重点区域监测。

一是初步建成全省生态质量监测网。经过两批次遴选,成都森林站、雅安森林站、贡嘎山森林站、岷山森林站、凉山森林站和若尔盖湿地站成功申报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批次遴选;布设807个国家生态质量样地,涵盖森林、草地、城乡、农田、湿地和水体六大生态系统类型,样地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二是开展生态遥感监测。连续20年对森林、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等各类生态系统现状和变化开展生态遥感监测,形成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生态系统数据集。三是启动生态地面监测。从2023年开始累计监测430个生态质量样地,占全省样地数量的53.3%,涉及21个市(州)、173个县(市、区),其中涪江流域有100个生态质量样地,已监测66个,涉及24个县(市、区)。四是布局构建涪江流域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原四川省林业厅(现省林草局)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逐步在涪江流域科学布局了宽坝(平武县)、新桥(游仙区)、南部(南部县)3个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站,持续为四川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化评估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宽坝站于2017年纳入国家林草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已更名为四川龙门山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二、关于“由四川省牵头,联合川渝两地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试点建设‘涪江源生态观测站’,开展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和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建立健全涪江上游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探索推进共同组建、共同管理、常态运行的川渝合作样板,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办理意见

一是我厅支持绵阳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平武县林业和草原局、省监测总站、绵阳站、遂宁站等共同建设“涪江源生态观测站”,组织技术力量协助“涪江源生态观测站”申报第三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围绕综合监测站重点任务,探索推进建设涪江流域川渝合作典范。二是省林草局将进一步加强与重庆市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跨区域协作,聚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及价值核算等领域,强化科研项目合作及专业人才培养,推动川渝两地技术创新共进、数据成果共享,助力打造涪江流域“生态共同体”。三是省教育厅支持在川高校发挥学科及科研优势,积极参与建设“涪江源生态观测站”,加强协同科研攻关,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关于“重启‘四川省生态学会’建设,为川渝两地生态学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合作搭建高质量学术平台”的办理意见

一是经核实,四川省生态学会于1992年3月在民政厅登记成立。因连续三年未参加年检,于2017年11月被撤销登记。社会团体被撤销登记但未办理注销登记的,其法人资格尚未灭失,不能以同一名称再申请登记成立社会团体。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被撤销登记后,应当进行清算程序,完成注销登记,因此也不能被撤销后再重新启用。之前,民政部就此问题也进行过专门解答。

二是经查询,省本级登记成立的生态类社会团体共有8家(四川省生态康养协会、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四川省生态文化促进会、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四川省生态旅游协会、四川省生态经济协会、四川省生态环境政策法制研究会),生态环境厅管理的社会团体组织共有6家(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四川省环境保护政策法制研究会、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四川省环保绿色产品协会),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可为川渝两地生态学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合作搭建高质量学术平台。如果能满足需要建议不再新登记成立类似社会组织。

三是经综合研判,确需新登记成立相关社会组织应按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法规制度申请办理。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民政厅、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将全力配合业务主管单位依法依规完成成立登记有关手续。

感谢您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5年5月6日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