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至峨眉山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5-01-14 17:09:41] [来源:行政审批处] [点击量:] [关闭]

川环审批〔20254


眉山市交通运输局:

《成都至峨眉山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成都至峨眉山高速公路(项目代码:2302-510000-04-01-337517)起于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接G5京昆高速,经彭山区、东坡区、丹棱县、夹江县,止于峨眉山绥山镇。

项目主线全长81.39km,采用高速公路标准,沥青砼路面,设计速度100km/h起点至乐雅高速段路基宽度34m、双向6车道,乐雅高速至止点段路基宽度26m、双向4车道。项目互通连接线全长20.716km,采用一级或二级公路标准。全线设置桥梁21219.3m/63座,隧道2955m/1座,以及互通式立交14座、涵洞(通道)179道、服务区1处、收费站9处、路段管理中心1处等工程。项目总投资188.21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81亿元。

该项目符合相关规划和眉山市、乐山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要求。在全面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项目建设的不利生态环境影响可得到减缓和控制。我厅原则同意报告书的环境影响评价总体结论和拟采取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二、项目建设及营运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从生态保护角度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通过采取永临结合、优化施工临时工程设置等措施,减少工程占地和地表开挖。强化施工期环境管理,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禁止擅自捕杀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植物,对可能受施工影响的古树采取围栏等就地保护措施。优化工程布置,尽量减少耕地、天然林占用面积,减少扰动。妥善保存路基开挖及临时占地的表土,以便后期用于植被修复。施工期结束后应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及时对施工迹地进行复耕或生态修复,具备条件的同步开展修复。加强生态修复设计,尽量采用当地物种,确保生物安全。强化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保证植被恢复的成活率,确保修复成效。制定并落实长期跟踪生态监测方案,并根据监测结果,优化生态保护措施。

(二)严格落实水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施工管理,涉水桥梁施工尽可能在枯水期进行,并设置钢围堰,采用循环钻孔灌注桩等施工方式,减小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隧道施工过程中按照“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施工原则,采取有效的超前探水预报、封堵控制措施,隧道排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生产用水、农林灌用水。设置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生产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采用既有设施或生态厕所处理后用作农田灌溉、绿化。营运期服务区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用于冲厕、绿化,收费站生活污水采用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

(三)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实行规范施工、分时段作业等措施,敏感点附近施工区夜间禁止使用高噪声设备。落实并优化营运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针对营运近、中期噪声预测超标的声环境保护目标采取设置声屏障、多孔性沥青路面等措施,并按要求做好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设计及建设工作,确保降噪效果。对远期预测超标的声环境保护目标预留噪声监测和治理费用以及声屏障安装条件。运营期间加强管理与维护,结合跟踪监测结果,及时增补和完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防止噪声扰民。配合沿线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线路两侧用地的规划控制和优化调整,公路两侧噪声超标范围内不得新建学校、医院、疗养院及居民住宅区等声环境敏感建筑物,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划控制要求的行为,应及时书面向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反映。

(四)严格落实其他环境保护措施。优化拌和站位置,采取密闭拌和,沥青拌和设备配置消烟除尘装置,混凝土拌和配置布袋除尘设备。加强施工管理,采取洒水降尘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减少对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

加强施工期工程弃渣以及生活垃圾等各类固体废物收集、暂存、转运及处置过程中的环境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污染。优化弃渣场选址,先挡后弃,弃渣送渣场堆存,严禁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至当地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置。

(五)严格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在跨越地表水体路段设置连续防撞护栏,并对青衣江特大桥和千佛岩互通连接线大桥等桥梁设置径流收集系统、事故池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设置限速、禁止超车等警示标志。营运期应加强对装载有毒有害物质、油类及其他危险品车辆的运输管理,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按报告书要求落实各项风险防范措施,确保环境安全。

三、项目开工建设前,应依法完备其他行政许可手续。

四、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建设单位应当将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纳入施工合同,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进度和资金。建设过程中须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组织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如项目的性质、规模、工艺、地点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否则不得实施建设。自环评批复文件批准之日起,如项目超过5年方决定开工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我厅重新审核。

五、眉山市生态环境局、乐山市生态环境局要切实承担事中事后监管主要责任,履行属地监管职责,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及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监管工作机制的意见》(环执法〔202170号)要求,加强对该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及自主验收监管。

六、你局应在收到本批复15个工作日内,将批准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分送眉山市生态环境局、乐山市生态环境局、眉山市彭山生态环境局、眉山市东坡生态环境局、眉山市丹棱生态环境局、乐山市夹江环境局、乐山市峨眉山生态环境局,并按规定接受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督检查。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519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抄送: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眉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市人民政府,眉山市生态环境局、乐山市生态环境局,眉山市彭山生态环境局、眉山市东坡生态环境局、眉山市丹棱生态环境局、乐山市夹江环境局、乐山市峨眉山生态环境局,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长者专区

关于成都至峨眉山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发布时间:2025-01-14 17:09:41 来源:行政审批处

川环审批〔20254


眉山市交通运输局:

《成都至峨眉山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成都至峨眉山高速公路(项目代码:2302-510000-04-01-337517)起于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接G5京昆高速,经彭山区、东坡区、丹棱县、夹江县,止于峨眉山绥山镇。

项目主线全长81.39km,采用高速公路标准,沥青砼路面,设计速度100km/h起点至乐雅高速段路基宽度34m、双向6车道,乐雅高速至止点段路基宽度26m、双向4车道。项目互通连接线全长20.716km,采用一级或二级公路标准。全线设置桥梁21219.3m/63座,隧道2955m/1座,以及互通式立交14座、涵洞(通道)179道、服务区1处、收费站9处、路段管理中心1处等工程。项目总投资188.21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81亿元。

该项目符合相关规划和眉山市、乐山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要求。在全面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项目建设的不利生态环境影响可得到减缓和控制。我厅原则同意报告书的环境影响评价总体结论和拟采取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二、项目建设及营运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从生态保护角度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通过采取永临结合、优化施工临时工程设置等措施,减少工程占地和地表开挖。强化施工期环境管理,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禁止擅自捕杀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植物,对可能受施工影响的古树采取围栏等就地保护措施。优化工程布置,尽量减少耕地、天然林占用面积,减少扰动。妥善保存路基开挖及临时占地的表土,以便后期用于植被修复。施工期结束后应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及时对施工迹地进行复耕或生态修复,具备条件的同步开展修复。加强生态修复设计,尽量采用当地物种,确保生物安全。强化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保证植被恢复的成活率,确保修复成效。制定并落实长期跟踪生态监测方案,并根据监测结果,优化生态保护措施。

(二)严格落实水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施工管理,涉水桥梁施工尽可能在枯水期进行,并设置钢围堰,采用循环钻孔灌注桩等施工方式,减小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隧道施工过程中按照“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施工原则,采取有效的超前探水预报、封堵控制措施,隧道排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生产用水、农林灌用水。设置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生产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采用既有设施或生态厕所处理后用作农田灌溉、绿化。营运期服务区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用于冲厕、绿化,收费站生活污水采用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

(三)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实行规范施工、分时段作业等措施,敏感点附近施工区夜间禁止使用高噪声设备。落实并优化营运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针对营运近、中期噪声预测超标的声环境保护目标采取设置声屏障、多孔性沥青路面等措施,并按要求做好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设计及建设工作,确保降噪效果。对远期预测超标的声环境保护目标预留噪声监测和治理费用以及声屏障安装条件。运营期间加强管理与维护,结合跟踪监测结果,及时增补和完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防止噪声扰民。配合沿线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线路两侧用地的规划控制和优化调整,公路两侧噪声超标范围内不得新建学校、医院、疗养院及居民住宅区等声环境敏感建筑物,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划控制要求的行为,应及时书面向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反映。

(四)严格落实其他环境保护措施。优化拌和站位置,采取密闭拌和,沥青拌和设备配置消烟除尘装置,混凝土拌和配置布袋除尘设备。加强施工管理,采取洒水降尘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减少对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

加强施工期工程弃渣以及生活垃圾等各类固体废物收集、暂存、转运及处置过程中的环境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污染。优化弃渣场选址,先挡后弃,弃渣送渣场堆存,严禁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至当地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置。

(五)严格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在跨越地表水体路段设置连续防撞护栏,并对青衣江特大桥和千佛岩互通连接线大桥等桥梁设置径流收集系统、事故池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设置限速、禁止超车等警示标志。营运期应加强对装载有毒有害物质、油类及其他危险品车辆的运输管理,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按报告书要求落实各项风险防范措施,确保环境安全。

三、项目开工建设前,应依法完备其他行政许可手续。

四、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建设单位应当将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纳入施工合同,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进度和资金。建设过程中须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组织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如项目的性质、规模、工艺、地点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否则不得实施建设。自环评批复文件批准之日起,如项目超过5年方决定开工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我厅重新审核。

五、眉山市生态环境局、乐山市生态环境局要切实承担事中事后监管主要责任,履行属地监管职责,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及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监管工作机制的意见》(环执法〔202170号)要求,加强对该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及自主验收监管。

六、你局应在收到本批复15个工作日内,将批准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分送眉山市生态环境局、乐山市生态环境局、眉山市彭山生态环境局、眉山市东坡生态环境局、眉山市丹棱生态环境局、乐山市夹江环境局、乐山市峨眉山生态环境局,并按规定接受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督检查。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519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抄送: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眉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市人民政府,眉山市生态环境局、乐山市生态环境局,眉山市彭山生态环境局、眉山市东坡生态环境局、眉山市丹棱生态环境局、乐山市夹江环境局、乐山市峨眉山生态环境局,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