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委、市政府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担负起保护长江母亲河政治责任,落实“同城融圈”战略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围绕建设生态高颜值的“品质广安”“美丽广安”,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持续开展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整治、工业企业治理等专项治理,努力将嘉陵江、渠江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经过不懈努力,广安市嘉陵江、渠江流域17个国省市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两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当好了一方水系的托管人、传承人。
一、用谋用策科学治污,改善水环境。把水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作为水环境改善重要抓手,构建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机制,加大水环境问题整治力度,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一是深化中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建立1个“一河一策”、1个“一河一档”、4张工作清单、N个项目支撑的“1+1+4+N”河湖管护模式,聚焦流域突出环境问题,争取流域治理项目30余个,投入资金20亿余元,制定环境综合整治系列方案,强力推进水环境问题治理。嘉陵江流域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嘉陵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质,支流水质得到全面提升。二是推进城镇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累计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111座,配套管网1795公里,城市、县城、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9.5%、97.2%、89.8%,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72.41%,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63%,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5.7%。三是加强流域沿岸工业污染治理。以流域为重点,开展水环境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化工、医药等重点企业污水排放日常监测,全面排查整治流域沿岸污染物排放企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全市累计排查出“散乱污”企业337户,已完成整治336户,剩余1户企业整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用心用力精准治污,优化水生态。以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联防联控联治,不断优化跨界流域水生态。一是加强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完成总投资96.7亿元、6大类工程45个大项目314个子项目、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0.3万公顷的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顺利通过省级整体项目验收。制定2023—2025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计划,全力推进基础条件好的3条小流域,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清洁小流域。积极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完成嘉陵江等38条河流(湖库)健康评价工作。二是加强河湖岸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河湖管理范围河道划定,完成全市50平方公里以上及流经重要场镇的46条河流河湖管理范围划界和46个已建成堤防、4个天然河道水闸划界任务。严格落实采砂规划、年度采砂实施方案刚性约束,完成省级河道砂石采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并投入运用。在重要河段、敏感水域及两禁(禁采区、禁采期)期间强化水行政监管执法,整改“四乱”问题545个、妨碍行洪问题17个。三是加强区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紧抓长江十年禁渔,争取渔业补助资金1.9亿元,科学实施退捕上岸、增殖放流。建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台账,依法划定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严格实行湿地面积总量控制,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全市湿地面积23.68万亩,湿地保护率达60%以上。四是加强跨界流域水生态环境管控。针对跨界河流御临河、大洪河、兴隆河(南溪河)等10余条流域,深化与重庆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签订《川渝生态环境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对川渝典型中小流域治理及智慧管控开展产学研研究,与重庆市合川区、长寿区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流联合监督监测、巡河检查、督查执法100余次,切实保障跨界流域水环境安全,优化跨界流域水生态。
三、用智用功持续治污,管好水资源。整体推进全空间、全领域、全流程、全系统节水,加快构建区域水网,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一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强化总量红线、纳污红线、效率红线“三条红线”管控,印发实施《广安市“十四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2024年,全市用水总量为7.58亿立方米,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1,全国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各项指标均满足省政府“三条红线”目标要求。二是坚决清理整改小水电站。全市列入长江经济带清理整改的小水电共有85座,总装机11万千瓦,按照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要求,已全面完成退出小水电4座、整改小水电81座的目标任务。将生态用水调度纳入日常运行调度规程,建立常规生态调度机制,切实履行长江生态修复中的责任和职能,保证河湖生态流量。三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创建。持续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4个县区成功创建为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全市成功创建率达67%,节水成效明显。持续夯实农村水利基础,整治中小型病险水库21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39%,规模化供水率达76.46%。
四、用诚用情依法治污,维护水安全。建立健全跨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协作。一是强化风险源头防范。以嘉陵江、渠江流域为重点,邀请专家为重大环境风险企业上门体检,科学指导重点企业整治风险隐患点位,更新完善应急预案,指导开展应急演练110余次;全面加强入河排污口管控,采取随机抽查、突击检查、联合执法等方式,依法打击污水超标排放、危废非法处置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加强流域联防联控。深化与南充市、达州市以及重庆市渝北区、合川区等地联合治理,签订《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等20余份,并与重庆市合川区建立流域川渝联合执法、水质监测机制,与重庆市长寿区等地共建应急监测简易实验室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体系逐步完善。三是强化应急处置。编制嘉陵江、渠江等7条主要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方案,投资800万元建成广安市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先后承办全省天府行动、天府卫士系列联合应急演练2次,有力提升了环境应急实战能力。近年来,广安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生态环境事件。
近年来,广安市委、市政府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担负起保护长江母亲河政治责任,落实“同城融圈”战略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围绕建设生态高颜值的“品质广安”“美丽广安”,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持续开展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整治、工业企业治理等专项治理,努力将嘉陵江、渠江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经过不懈努力,广安市嘉陵江、渠江流域17个国省市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两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当好了一方水系的托管人、传承人。
一、用谋用策科学治污,改善水环境。把水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作为水环境改善重要抓手,构建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机制,加大水环境问题整治力度,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一是深化中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建立1个“一河一策”、1个“一河一档”、4张工作清单、N个项目支撑的“1+1+4+N”河湖管护模式,聚焦流域突出环境问题,争取流域治理项目30余个,投入资金20亿余元,制定环境综合整治系列方案,强力推进水环境问题治理。嘉陵江流域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嘉陵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质,支流水质得到全面提升。二是推进城镇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累计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111座,配套管网1795公里,城市、县城、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9.5%、97.2%、89.8%,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72.41%,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63%,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5.7%。三是加强流域沿岸工业污染治理。以流域为重点,开展水环境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化工、医药等重点企业污水排放日常监测,全面排查整治流域沿岸污染物排放企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全市累计排查出“散乱污”企业337户,已完成整治336户,剩余1户企业整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用心用力精准治污,优化水生态。以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联防联控联治,不断优化跨界流域水生态。一是加强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完成总投资96.7亿元、6大类工程45个大项目314个子项目、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0.3万公顷的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顺利通过省级整体项目验收。制定2023—2025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计划,全力推进基础条件好的3条小流域,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清洁小流域。积极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完成嘉陵江等38条河流(湖库)健康评价工作。二是加强河湖岸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河湖管理范围河道划定,完成全市50平方公里以上及流经重要场镇的46条河流河湖管理范围划界和46个已建成堤防、4个天然河道水闸划界任务。严格落实采砂规划、年度采砂实施方案刚性约束,完成省级河道砂石采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并投入运用。在重要河段、敏感水域及两禁(禁采区、禁采期)期间强化水行政监管执法,整改“四乱”问题545个、妨碍行洪问题17个。三是加强区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紧抓长江十年禁渔,争取渔业补助资金1.9亿元,科学实施退捕上岸、增殖放流。建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台账,依法划定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严格实行湿地面积总量控制,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全市湿地面积23.68万亩,湿地保护率达60%以上。四是加强跨界流域水生态环境管控。针对跨界河流御临河、大洪河、兴隆河(南溪河)等10余条流域,深化与重庆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签订《川渝生态环境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对川渝典型中小流域治理及智慧管控开展产学研研究,与重庆市合川区、长寿区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流联合监督监测、巡河检查、督查执法100余次,切实保障跨界流域水环境安全,优化跨界流域水生态。
三、用智用功持续治污,管好水资源。整体推进全空间、全领域、全流程、全系统节水,加快构建区域水网,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一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强化总量红线、纳污红线、效率红线“三条红线”管控,印发实施《广安市“十四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2024年,全市用水总量为7.58亿立方米,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1,全国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各项指标均满足省政府“三条红线”目标要求。二是坚决清理整改小水电站。全市列入长江经济带清理整改的小水电共有85座,总装机11万千瓦,按照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要求,已全面完成退出小水电4座、整改小水电81座的目标任务。将生态用水调度纳入日常运行调度规程,建立常规生态调度机制,切实履行长江生态修复中的责任和职能,保证河湖生态流量。三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创建。持续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4个县区成功创建为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全市成功创建率达67%,节水成效明显。持续夯实农村水利基础,整治中小型病险水库21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39%,规模化供水率达76.46%。
四、用诚用情依法治污,维护水安全。建立健全跨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协作。一是强化风险源头防范。以嘉陵江、渠江流域为重点,邀请专家为重大环境风险企业上门体检,科学指导重点企业整治风险隐患点位,更新完善应急预案,指导开展应急演练110余次;全面加强入河排污口管控,采取随机抽查、突击检查、联合执法等方式,依法打击污水超标排放、危废非法处置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加强流域联防联控。深化与南充市、达州市以及重庆市渝北区、合川区等地联合治理,签订《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等20余份,并与重庆市合川区建立流域川渝联合执法、水质监测机制,与重庆市长寿区等地共建应急监测简易实验室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体系逐步完善。三是强化应急处置。编制嘉陵江、渠江等7条主要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方案,投资800万元建成广安市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先后承办全省天府行动、天府卫士系列联合应急演练2次,有力提升了环境应急实战能力。近年来,广安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生态环境事件。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