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解读

近零碳排放园区(二):国内外优良实践案例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2-04-29 16:23:06] [来源:气候与合作处] [点击量:] [关闭]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关于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

编者按:近零碳排放园区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早在2016年国家就提出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生态环境部也多次做出部署安排。去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示范,以发挥我省清洁能源资源禀赋优势,促进吸引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梯次有序协同碳达峰和碳减排。为推动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工作,现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此为第二期。

一、碳密集型园区:德国柏林欧瑞府能源科技园

柏林欧瑞府能源科技园作为欧洲首个零碳智慧园区,通过能源转型实现了从百年前的煤气厂向零碳园区的转变,在2014年完成了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205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二氧化碳减排80%)。

一是扩大园区绿能生产消费。推动在园区内安装光伏板、风机,产生清洁电力,再改造成集分布式供能、本地用能、能源存储于一体的智能电网系统,实现最大比例使用光伏、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二是外购清洁电力和热力。通过外购农业沼气实现每年发电量2兆瓦时,可满足1300户家庭用电需求,发电余热则用于园区供暖。

三是加强储能基础设施建设。回收退役电池组成电池存储设备,形成高达1.9兆瓦时的电池储能系统。

四是打造零碳交通体系。建设1座德国最大的新能源电动车充电站,通过在充电站顶棚安装光伏板,为园区170余个电动车充电桩提供能源,园区交通运输工具采用电动汽车、共享单车,实现零碳交通。

园区内的充电桩

五是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建设。园区内所有新建建筑均为绿色节能建筑,并获得绿色建筑LEED白金认证,所有建筑物都可通过智能电表连接到电网,办公照明系统通过日光传感器进行自动控制。

园区内的绿色建筑

六是采用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小型热电联供能源中心完成园区内供暖、制冷和供电,建设能源消耗管理平台,实现能源管理过程可视化。

七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创新利用藻类生物反应器,助力智能园区环境转变,建筑外壁悬挂大片的藻类生物反应器,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可生产藻类200千克、吸收400千克二氧化碳。

二、新经济型园区:广东状元谷电子商务产业园

2017年,广东省确立广东状元谷电子商务产业园作为首批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园区类型为电子商务物流园区,2021年5月园区通过审核验收。截至项目验收时,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达63.34%,每年节能收益约400万元,实现减排70.82%。

园区通过利用自然光照明和控温来实现建筑节能

一是实施建筑绿色低碳改造。首次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大型仓储建筑中运用蒸发冷却降温设施。对建筑进行局部绿色低碳改造,办公楼层采用玻璃幕墙,充分利用自然光,仓库库房采用水帘蒸发冷却新风设备和风压降温循环系统,建筑降温节能率达80%,实现夏天不开空调就能达适宜仓储温度。

二是安装光伏太阳能发电系统。状元谷园区内屋顶全部安装光伏电板,园区照明均使用无极灯、LED灯等节能灯,并配有自动感应节能控制系统。

三是建设园区能耗云平台。实现能源的智慧监测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四是良性水循环系统。建设无负压节能集中供水系统、水循环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

五是推广清洁能源设备。园区内采用清洁能源电力叉车、清洁能源电力炉灶、能源充电桩,鼓励员工低碳出行。

六是开展生态增汇。实现“空闲位置皆有绿”,提升园区绿化率和绿化水平,增加园区绿化碳汇。

三、多绿能型园区:内蒙古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位于蒙苏经济开发区江苏产业园,以装备制造、新兴产业为主导,重点打造矿用装备、天然气及化工设备、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链条。园区是西部首家两省(内蒙古和江苏)合作共建园区,一方面承接江苏等发达地区先进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交通区位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一是推广绿色能源体系。基于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智能电网系统,构建以“风光氢储车”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实现高比例、低成本、充足的可再生能源生产与使用。

二是实现100%的零碳能源供给。园区中80%的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基于智能物联网的优化,通过“在电力生产过多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从电网取回”的合作模式。

在沙漠布局建设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三是发展绿电制氢产业。应用于绿氢制钢、绿氢煤化工、生物合成等下游产业,减少鄂尔多斯化工行业的煤炭消耗量。

四是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引入全球最大的商用卡车生产商一汽解放,以及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的制造商。

五是强化低碳技术支撑。推动零碳产业及电解铝、绿氢制钢、绿色化工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以零碳能源为基础的“零碳新工业”创新体系。

六是数字赋能闭环管理。通过管理平台进行数据采集跟监控,直观反映出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能源信息化集中监控、设备节能精细化管理、能源系统化管理。

版权所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0000086 蜀ICP备05008542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