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一二三四”工作思路,按照规定步骤全力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2020年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目前,成都市2017年至2019年已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的火电、造纸等33个行业排污单位清理整顿工作已在规定时限内全面完成,2020年发证登记工作正有序推进。
一、强化“一个意识”
注重强化进度质量并重的意识。成立了以市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排污许可工作组,并建立工作专班制度。根据初步核实的任务量、行业分布、地域分布等因素,分解任务清单,制定倒排进度计划表,并以周报、月报形式定期公布进度排名,督促各方尽力推进。同时,依托第三方技术审核机构进行排污单位现场核实,对排污单位上报的排污许可申报材料进行完整性、规范性审核,确保发证登记质量。


图为排污许可工作专题会
二、依托“两个支撑”
一是依托固定污染源清单支撑。利用成都市于2018年开始建设的固定污染源清单(成都市固定污染源数据管理平台),完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各环节数据填报、清理、统计,形成符合要求的清单,再上报至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减少人工数据处理,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支撑。开发基于“微信”、“钉钉”等平台的应用小程序,实现审核流程控制、现场核实信息反馈、排污单位账号找回、证书查询领取、存疑判定等功能,实现线上、线下全流程控制,时限管理更严格、节点沟通更顺畅。


图为成都市固定污染源数据管理平台界面



图为现场核实小程序界面
三、构建“三个机制”
一是构建多方联合机制。要求各区(市)县政府负责辖区内排污许可发证登记的组织实施及综合协调工作。组织和调动技术服务机构、环境执法部门,有效增强清理整顿和发证登记工作力量。动员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力量开展摸排清理工作,确保不漏死角。二是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各层级排污许可工作微信群,将各级各部门人员连接形成网络,实现了信息及时传递和沟通迅捷有效。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安排部署全市排污许可管理工作,对各区(市)县开展调度和排名通报,适时约谈进度落后或问题较多地区的负责人,并跟踪进行督办。三是构建信息联审机制。市局梳理形成的固定污染源信息清单由区(市)县和技术审核机构分别进行信息核实,避免出现地域划分和管理级别界定不明晰、企业运行数据不准确、企业整改内容不具体等情况,确保上报国家平台的目标数据真实准确。


图为视频培训会
四、紧抓“四个重点”
一是精准宣传。利用“成都市排污许可信息平台服务号”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9篇,阅读点击量近7万。举办分片区的培训会、现场指导会、宣传会等40余次,动员排污单位积极参加培训会,宣传排污许可制度,增强排污单位持证排污的主体责任意识。下步还将充分利用各级政务平台、微信公众号、“400”热线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并计划印制大量宣传资料在后续培训会中向排污单位发放。二是精准帮扶。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的情况差异,采取赴区(市)县进行帮扶指导、召开现场指导会组织排污单位集中填报、上门指导、“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对排污单位进行帮扶。为方便排污单位咨询排污许可相关问题,加大排污许可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专门开通了“400”咨询专线,安排专人提供排污登记、排污许可证申领、证书领取、执行报告、账号遗失等方面问题的咨询服务,咨询完毕(或由于特殊情况未能接通电话)后排污单位会收到含共享文件链接的短信,共享文件中有详尽操作指南,能指导排污单位自主解决问题。自3月开通至今,来电数量逾6000次,发送短信3000余条。三是精准发放。由成都市环境工程评审中心作为质控机构指导第三方审核机构开展相关技术工作,协调解决核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评审中心参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1)和CNAS(ISO17025)制定了排污许可证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用于排污许可证核发内控,统一尺度,努力做到“依法、依规、依标、公开、公平、公正”。四是精准处置。对需进行整改的排污单位,涉及历史遗留问题的,指导其按照相关规定尽快完成整改,不留尾巴,力争早日做到依法排污、按证排污。

图为工作组深入企业进行帮扶